圖為雨山區為民服務中心“一站式”辦事大廳。 記者 張令琪 攝
記者 況安軒
盛夏時節,生機勃發。
從城市小區到鄉鎮村莊,一張張歡快的笑臉、一幅幅蓬勃發展的畫卷,映射出基層治理的活力和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這種觸手可及的幸福,離不開黨建引領這把“金鑰匙”。一江兩岸處處飄揚的紅色黨旗點亮了發展路上的幸福之光。
近年來,我市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
六衖村 記者 趙欣欣 攝
村級集體經濟“興”起來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
走進含山縣六衖村,只見青山疊翠、泉水潺潺、濃蔭密布,獨具特色的“石屋”“石墻”“石路”“石橋”等,為其贏得了“石頭部落”的贊譽。每逢節假日,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打卡賞景。
致富路上,六衖村深挖石頭文化、紅色文化底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2023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50.3萬元、收益156.5萬元,位居含山縣第一,并入選全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
從曾經的貧困村,到如今的發展強村,六衖村嬗變的關鍵就在于堅持黨建賦能,打造“石美六衖、強村八計”黨建品牌,形成了黨組織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的良好干事氛圍;同時以“石頭部落”景區為核心,充分挖掘本地文旅資源,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成立旅游發展公司,組建運營專班,積極探索村級產業自營路徑,高質量發展村集體經濟。
游客在百峰村游玩。(資料圖)
無獨有偶,作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博望區百峰村已經成為我市鄉村旅游的“頂流”,每逢節假日,都能收獲一大波粉絲。
很難想象,從前的百峰村因坐落在山洼里,交通不便,發展幾乎沒什么優勢可言。
嬗變的秘訣是什么?在百峰村黨總支書記齊道貴看來,百峰村積極探索“黨建+”新模式,將基層黨建與經濟發展、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因地制宜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六衖村、百峰村的嬗變之路,正是我市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我市著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市委按照清零、倍增、提效“三步走”思路,謀劃實施“培強扶優消薄”工程,每三年出臺一個行動計劃、每年制定一個攻堅目標,久久為功發力,以強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推動農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建強興村骨干隊伍,擇優選拔826名致富能手進入村“兩委”班子;選派141名素質高、能力強、敢擔當的市縣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干部,駐村幫扶集體經濟發展;整合580名涉農專家、企業骨干等組建“產業發展服務團”,精選30名強村書記組建“興村名師幫帶團”;密切利益聯結,初步形成“土地流轉+勞務就業+股份分紅”的增收機制。
完善政策配套,強化項目扶持,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庫,每年優選一批有市場、能實施、可持續的發展項目進行扶持,強化金融助力,積極穩妥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2019年以來,全市向農村信用主體累計授信59.3億元、用信31.2億元,金融助力發展集體經濟項目126個。
措施發力、動能迸發。2023年,全市村均集體經營收益達90.6萬元,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93.4%,均連續3年位居全省第一。
居民在新風小區“風中的家”黨群服務站反映問題。(資料圖)
社區治理“優”起來
社區無小事,都是千家萬戶的事。
客觀地說,小區群眾需求各不相同,治理工作千頭萬緒,有了問題怎么解決,考驗著社區精細化管理水平。
為此,我市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聚動力、增活力,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發揮‘微腦’作用,切實激活神經末梢、提升治理效能。”半山花園社區黨委書記唐成云介紹,近年來,社區創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模式,以打造全能型基層網格為破題關鍵,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全力服務好社區群眾。
通過努力,半山花園社區積極運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整合各項服務功能,建設運用由“兩張網、一面屏”構成的現代化治理社區“微腦”項目,推動實現社區各項事務一鍵監控、一鍵調度、一鍵查詢,形成“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的網格化治理格局。
目前,半山花園社區居民使用“微腦”的覆蓋率達93%,先后累計處置各類問題和服務事項6900余件,居民線上預約社區場館、參加社區活動等達3400人次,基本實現社區信息“一點即明”、社區工單“一鍵派發”,社區治理的居民參與度、滿意度大幅提升。
走進城鄉大街小巷、樓宇商圈,數百個黨群服務中心已經成為群眾的溫馨家園,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暢享“一站式”服務。
在新風小區“風中的家”黨群服務站,桌椅沙發、書柜、飲水機等設施一應俱全,黨員、群眾志愿者們經常在這里商議小區事務,提供便民服務。
在附近打工的何女士是驛站的常客,中午時分,就在驛站里熱飯、休息,“這里可以歇歇腳,省得來回跑了。”
新風社區黨委書記古媛媛介紹,近年來社區搬來了越來越多的新鄰居,包括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這給基層管理和服務提出了新要求。
在深入調研和充分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按照“有場所、有設施、有標志、有黨旗、有書報、有制度”的標準,今年3月新建了新風小區黨群服務站——“風中的家”,每日安排志愿者值守,開展為社區發展建言獻策、鄰里矛盾調處等工作,并為戶外工作者提供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喝水、累可歇腳的服務平臺,做到“天天有服務、周周有義診、月月有活動”。
近年來,我市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小區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優建強小區黨組織,推深做實“皖美紅色物業”,凝聚“紅色力量”,著力破解基層治理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珍珠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記者 儲燦林 攝
基層堡壘“強”起來
落地才能生根,根深才能葉茂。
基層黨組織處在黨的組織體系的“神經末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才能確保上下貫通、執行有力。
我市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夯實基層治理根基,凝聚發展合力。
圍繞強村富民、促進鄉村振興,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全市409個村黨組織全部牽頭成立經濟合作社,探索村集體經濟“整鎮推進、支部領辦、黨建聯建、村企合作”等發展模式。探索“整鎮推進”模式,整合區域內村集體、農民合作社等主體成立平臺公司,把各村閑置的資金、資產、資源統籌起來,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已經成立18個鎮級“共富公司”;探索“支部領辦”模式,全市村黨組織領辦創辦資源集聚型、農業服務型、勞務輸出型、資金運作型等專業合作社(公司)341個,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則,鼓勵村“兩委”干部、合作社管理人員、村民通過資金、土地、農機具、勞動力等方式入股,合作社以實實在在的紅利進行回報;探索“黨建聯建”模式,由集體經濟強村黨組織牽頭,綜合考慮村與村之間地緣相近、產業相關、人文相親等因素,打破行政界限,組建黨建聯合體,通過黨建聯抓、產業聯促、資源聯動、服務聯做、活動聯辦等形式開展共建,抱團發展集體經濟,目前,全市已有37個村黨組織牽頭帶動239個村,抱團發展64個產業項目;探索“村企合作”模式,依托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探索“村黨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引入社會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
圍繞服務群眾,促進基層治理,堅持黨的組織建立在小區,實現全市679個城市小區黨組織全覆蓋,出臺小區黨群驛站建設工作規范,持續擴大小區黨群服務站覆蓋面,實現小區黨組織運行有人、有錢、有陣地、有機制;堅持服務力量下沉到小區,結合“雙報到雙報告雙評議”工作,推動“小區吹哨、部門報到”,協調解決小區實際問題,扎實推進在職黨員進社區,各機關黨組織動員本單位在職黨員到居住小區主動認領服務崗位;堅持先鋒作用發揮在小區,研究制定推進黨員志愿服務融入基層治理實施方案,全市128個城市社區每月發布志愿活動崗位清單,在職黨員累計開展志愿活動7.6萬次;堅持群眾困難解決在小區,推廣“物業煩心事、掃碼助解決”二維碼,暢通問題反映渠道,研究制定城市困難群眾結對幫扶工作方案,發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結對幫扶城市困難群眾。
黨旗招展,筑夢新時代;新的征程,整裝再出發。
面向未來,馬鞍山正奮楫揚帆、踔厲奮發,在以黨建引領促進鄉村振興、推進城鄉基層治理的路上,劈波斬浪,駛向更加壯闊的發展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