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第35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開幕式演出場景。(資料圖片)
記者 鄧婷婷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條從歷史深處流淌而來的文化之河,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我們的時光之軸。
在文脈綿延的長河里,誰能抓住文化發展這個“關鍵變量”,誰往往就能搭上發展的快車,乘風破浪打開事業的一片新天地。
2023年7月31日,市委召開十屆四次全會,明確“七個強市”目標任務,提出加快建設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2024年1月8日,全市扎實推進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建設大會召開,提出扎實做好以文鑄魂、以文傳聲、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立信、以文興業“六篇大文章”。
號角吹響,奮楫前行。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不斷深化文化領域改革,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理論武裝深入人心、文明新風浸潤心靈,文藝作品力作迭出、文藝人才群星閃耀,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產融聚合壯大升級,蓬勃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無限動力。
文化之城,向“強”而行。
“端午,再敬李白一杯酒”活動現場。 記者 儲燦林 攝
文化鑄魂 照耀奮進之路
西梁山戰役中的英雄事跡跨越時空、歷久彌新;三胞胎兄弟攜手奔赴新疆、圓夢軍營;“智”向未來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不久前,我市第七屆“黨課開講啦——最美微黨課”暨“舉旗幟·送理論”微宣講競賽決賽上,宣講員們憶往昔、看今朝、話未來,以理論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精神的力量,深遠持久。
近年來,我市持續強化理論武裝,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人心、滋潤人心、照亮人心,讓發展目標更明確、路徑更清晰、措施更務實。
滴水石穿,思想在這里形成共鳴。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全市黨員干部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蔚然成風;舉辦“最美微黨課”“微宣講”評選、展播、巡講等,《安家安心》《云上家書》等宣講作品、“紅色小板凳”等基層宣講項目“聲”入人心。
壘土成垛,信仰在這里汲取力量。創新成立全市黨的創新理論研習組,圍繞“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科學論斷在馬鞍山的生動實踐等主題展開課題研究;結合主題教育,堅持“四下基層”,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推出47個方面調研課題。
我市還堅持立破并舉、激濁揚清,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有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快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步伐,以正確輿論導向凝聚社會正能量,釋放出發展新動力。
文明的魅力,浸潤人心。
作為中部地區首個“全國文明城市”,文明不僅是馬鞍山的幸福底色,更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正以更具象的形式,在這片土地上繪就出一道道最美風景線。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有聲有色,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星羅棋布,“道德積分”讓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足的獲得感、幸福感;
“紅袖標”“和合幫幫團”等志愿服務隊讓城市擁有更多的溫暖,“最美新就業群體”“最美社會工作者”等“最美”系列先進典型,為群眾樹立起身邊的道德榜樣;
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不斷涌現,“禮讓行人”“光盤行動”“移風易俗”等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如今的馬鞍山,正氣充盈、溫暖如春。
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 記者 蘇自山 攝
守正創新 文脈賡續相傳
從史前薪火到古代輝煌,從近代變革到當代發展;從秀美的長江文化到燦爛的詩歌文化,從光輝的紅色文化到繁榮的工業文化……馬鞍山的文化之脈悠久深厚、意蘊豐富,始終熠熠生輝,成為這片改革沃土中最充沛的養分、最深沉的力量。
走進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祭壇、墓葬、玉器,豐富的遺址和文物訴說著中華古國文明第一階段的悠悠歷史;遺址博物館、數字展廳、考古研學小鎮,涌動的人氣彰顯著新時代人們賡續中華文脈的無限熱情。
歷史文化遺產,濃縮著時間的厚重,承載著集體的記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如何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綿延賡續,讓古老的智慧豐盈當代文化建設,是馬鞍山推進文化強市建設中的“必答題”。
出臺《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編制《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與北大、中科大合作引入國家隊研究力量,全面構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文物安全保障體系,“保護至上”的理念一以貫之。
建成游客服務中心、考古研學小鎮等配套設施,聯合央視拍攝紀錄片《探秘凌家灘》等重磅作品,高規格舉辦第二屆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首屆凌家灘文化藝術周,高標準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遺址加快申遺步伐……考古研究、文化教育、研學旅行方興未艾,凌家灘正化身為支點,撬動著一方熱土的蓬勃發展。
6月8日至10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馬鞍山主場活動中,當涂民歌、廬劇(東路)、含弓戲等非遺及群眾文藝活動在采石磯景區輪番登場。而當含弓戲《劉二姑吵嫁》(選段)音樂響起,三位小演員的登場和演繹令人眼前一亮?!霸谒麄兩砩希铱吹搅藷釔酆蛡鞒??!庇慰驮苾哼B連鼓掌。
6月20日晚8點,在明清經典文化建筑園里,馬鞍山文旅非遺直播間的首場直播活動正式開播。洪濱絲畫、花山剪紙、湖陽羽毛扇,一個個承載著東方智慧和美學的馬鞍山傳統技藝作品相繼展出;博望香菜、橫望山米酒、采石磯茶干,一樣樣傳承了百年的本地特產引得人胃口大開。
線下,線上,馬鞍山非遺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了解。
近年來,我市加大各級非遺名錄申報力度,積極建立非遺工坊和非遺傳習基地,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并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節日等進行展演展示、主題展覽、產品展銷等,全面提升非遺保護意識和非遺影響力。截至目前,我市被列入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262項,有非遺傳承人169人。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一件文物承載的就是一段厚重的歷史,一處文化遺產就包含著中華文化傳承的密碼。
鼠標輕點,手指觸碰,李白、屈原等歷史人物就能與你隔空“對話”;親子互動、真人實景,劇本殺、文博大富翁等互動游戲深受群眾喜愛……如今,融入萬物互聯、無遠弗屆的數字時代,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馬鞍山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正以“年輕”的呈現方式“活起來、動起來”,激活人們的情感空間,喚醒民族的文化記憶。
市民在悅書房讀書。 記者 儲燦林 攝
人民至上 繪就滿園春色
窗外河水蜿蜒,屋內書香縷縷。在當涂縣城沿護城河布局的閱讀空間,春節等公眾假期如常開放。近300平方米的室內空間里,上萬冊圖書沿墻壁旋轉排列,愛書的讀者沉浸其中。
南湖之畔,蟬鳴婉轉,南湖驛站的建設已進入到了建筑外立面和屋頂的施工階段。未來,結合紅色文化宣教,賦予公共文化服務功能,設置閱讀區、休息區、活動區、服務區等區域,這里將成為市民休憩觀景、科普教育、閱讀分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有沒有、缺不缺”躍升為“好不好、精不精”。對此,馬鞍山深入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目前,和縣圖書館、博物館新館建成,全市47個鄉鎮(街道)、512個村(社區)建成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100%;建成23個數字文化驛站、55個有聲圖書館、140個有聲農家書屋;匯集54家場館、430支隊伍、15942名志愿者搭建預約配送平臺;今年計劃建成50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覆蓋城鄉、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精準靈活,馬鞍山公共文化服務日益完善。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馬鞍山還突出群眾在文化活動中的自主權和主體性,把“送文化”和“種文化”相互結合,兩股力量相生相長,讓文化的種子在基層生根發芽。
一邊,加大每年“送文化”的力度,堅持輸血造血并重,不斷豐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開展文藝輕騎兵進基層,送戲進萬村、文化進萬家、廣場舞展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演,“江南之花”品牌遠揚,一系列活動讓文藝之花在城鄉播種、盛放。2023年,馬鞍山共安排公共文化活動2.2萬余場次,惠及1300余萬人次。
另一邊,馬鞍山堅持以文化體制改革為契機,建立文藝創作選題及考核機制、扶持獎勵機制,積極引進好劇本、好項目、好人才,推動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登高原、攀高峰。
話劇《爐火照天地》演出現場。 記者 儲燦林 攝
日前,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新時代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公布了參演作品名單,話劇《爐火照天地》成功入選,將再次晉京展演。
完成合肥首演、閃耀上海灘、點燃西湖畔;先后獲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作為安徽省首部新時代工業題材話劇,《爐火照天地》走南闖北,傳送著生生不息的爐火,映照著大國工匠的初心,更彰顯著我們鋼鐵之城的自信。
除此之外,黃梅戲《姑溪謠》、紀錄片《三姑娘上岸記》、廣播劇《熱血丹心》3部作品獲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黃梅戲《碧水戀》等4個項目入選省重點文藝項目;小說《江水清清到我家》入選“中國好書”推薦書目等榜單,泰文版新書首發,阿拉伯文版授權成功簽約……
鐫刻馬鞍山文化,講好馬鞍山故事,傳播馬鞍山聲音……一顆顆成熟的文藝果實洋溢著文化的芳香,持續溫潤著老百姓的心靈,增強著馬鞍山的城市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馬鞍山將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把文化的“軟實力”轉化為推動發展的“硬力量”,加快建設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譜寫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