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證明“無感”,幸福更“有感”。
我市聚焦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證明多、出具難、多頭跑”等堵點痛點問題,堅持“更新理念+規范清理+數據賦能+科技支撐”協同并進,高標準推動“無證明城市”建設,初步實現讓“數據跑”代替“群眾跑”,讓“政府查證”代替“群眾自證”。
針對企業和群眾“證明的煩惱”,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無證明城市”建設,在全省率先上線“無證明城市”查詢核驗系統,在全國率先研發運用直接刷臉辦證的“無證明城市”桌面交互終端,實現了從“你向我證明”到“我為你證明”的重大轉變。截至目前,全市共梳理審核政務服務事項3318項、證明材料6278個,已實現證明材料免提交5823個,免提交率92.8%。其中,市本級政務服務事項631項,證明材料1256個,已實現證明材料免提交1198個,免提交率95.4%。
“刷臉直辦”:從“你向我證明”到“我為你證明”
因公司公章丟失,一企業法定代表人王先生前往市政務服務中心公安綜合窗口咨詢公章掛失手續。
得知王先生是企業法定代表人本人,窗口工作人員現場利用“政民通·馬上辦”,核驗其身份,并為其打印了身份證明、營業執照等證件,辦理了企業公章掛失手續。“我什么都沒帶,沒想到現場就辦結了,真是太方便了。”王先生高興地說。
“只需刷臉即可核驗身份,不僅為未帶相關證件的企業群眾提供了便利,也為窗口工作人員核驗身份提供了一道安全防線。”市公安局行政審批科科長謝靜說。
我市先后自主研發基于“無證明辦事”為目標的“警民通·馬上辦”“政民通·馬上辦”無證明查詢核驗系統,橫向連通各部門,縱向貫通市、縣兩級,具備共享數據調用、部門間協查核驗和線上告知承諾等功能,全國首創窗口直接刷臉辦事,實現證明材料免提交。
以往群眾辦理無犯罪記錄、無吸毒等證明,需要本人到戶籍地派出所提出申請,經民警現場查詢相關系統方可開具。經過“大數據+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AI”等技術應用,群眾刷臉核驗身份后,“數字戰警”自動完成審核,實現了需要公安機關出具的“無交通肇事犯罪”“無飲酒后駕駛記錄”等8類證明的跨區域辦理和“秒批秒辦”。
流程再造,深化“一次辦”。以群眾辦理“邊境管理區通行證”為例,以往需要經窗口領表、到轄區派出所辦理無犯罪記錄證明、再到窗口辦證等諸多環節,至少要跑3次。通過政務服務流程的再造、優化,群眾通過刷臉,系統自動核驗、提交申請,可直接到窗口取件,做到“只跑一次”。
清理規范:讓“政府查證”代替“群眾自證”
日前,市民俞先生來到市政務服務中心公安綜合窗口,反映其名下房屋承租人朱某去世,現想將該房屋轉租出去,但備案的租賃合同還沒到期,在不動產窗口辦理注銷手續時,被告知需提供承租人死亡證明。
窗口民警向俞先生解釋了只有近親屬才能辦理死亡證明的政策規定,但俞先生并無朱某親屬聯系方式。窗口民警主動對接不動產窗口核實情況,會商通過“部門核驗”的形式調取朱某的死亡證明,將證明材料內部流轉至不動產窗口后,成功幫助俞先生注銷了與朱某的租賃合同。
“無證明”就是惠企利民最好的“證明”。
我市按照“真實、準確、完整、規范”的原則,嚴格梳理證明材料清單,對全市政務服務事項中所需的各項證明材料進行全覆蓋、精細化排查,實行清單式管理,逐項明確證明名稱、類型、開具單位、法律依據以及免提交方式等。全市各級政務服務部門共梳理證明材料6278個,通過取消、告知承諾、數據共享、部門核驗等方式實現免提交5823個。
認真審核申報單位的證明材料全不全、準不準,避免應報未報。堅持“三看”,看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的規定;
看《馬鞍山市行政許可事項清單》《馬鞍山市市級政府權責清單》明確的職責;看國家和省對本領域相關政務服務事項是否取消或調整。
全面審核證明材料的設立依據、設立的科學性,避免應減未減。堅持“三個一律”:沒有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規定的,一律取消;能夠被其他材料涵蓋或者代替的,一律取消;出具單位無法調查核實的,一律取消。
科學研判證明材料免提交的具體方式,避免應免未免。堅持“三個應當”:相關事項國家、省已經實施免提交的,應當免提交;相關事項先進地區已經實施免提交的,應當免提交;相關事項上級及外地均未實施免提交,但經綜合研判,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風險可控的,應當免提交。
數字賦能:用政府“證照庫”代替群眾“檔案袋”
在市政務服務中心公積金綜合服務窗口,辦理公積金業務的市民絡繹不絕。與以往需要攜帶一堆材料不同,現在市民辦理公積金業務,直接刷臉后,所需證明材料同步到窗口工作人員,可直接辦理,大大節約了市民等待的時間。
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綜合業務部主任萬霞表示,“市民只需刷個臉,所需信息和材料幾秒鐘就能全部調出,不需要攜帶很多材料,辦事輕松方便,體驗感很好!對于我們來說,工作量減少了,工作效率更高了。”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我市深入推動政務服務數字化,通過打通數據壁壘、聯通數據孤島、推動紙質證照電子化等舉措,全力開啟“無證明”時代。
打通數據堵點,推動數據歸集。積極對接國家、省級數據落地應用,對政務服務大廳一線窗口實地調研開展數據供需對接,梳理出51類數據需求,編制《2024年“無證明城市”建設數據共享責任清單》等。破除政務數據壁壘,打通27個數據接口、23類電子證照接口,實現50類數據歸集共享,身份證、社保證明、電子營業執照等16類高頻數據100%覆蓋。按照服務事項中證明材料使用“高頻優先”的原則,分類開展“無證明城市”建設數據歸集應用和質量提升專項工作。累計開展數據治理9156萬條,推動17.9萬份出生醫學證明和78.2萬份歷史婚姻登記信息實現電子化。
依法高標準推動“無證明城市”建設數據應用,明確數據使用規范、使用路徑及使用期限,加強大數據管理平臺三級系統等級保護建設,確保“無證明城市”建設數據應用規范高效。建立個人、企業用戶掃臉授權數據調用機制,定期開展調用接口抽查監管,強化IP白名單、調用次數限制、日志分析等技術應用,實時監控授權數據,保障“無證明城市”建設數據安全。
規范信用承諾等信息數據報送標準,通過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累計歸集各類信用信息4.53億條,其中信用承諾信息363.8萬條。將信用查詢作為必經環節嵌入政務服務程序,累計核查企業信用110.6萬余次,做到“應查必查”。加強“承諾—踐諾”閉環監管,出臺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信用聯合懲戒辦法,對虛假承諾等進行公示并依法實施聯合懲戒,做到“應懲必懲”。
記 者 劉明培 任德玲 通訊員 鄭 欣 陶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