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被譽為“米鎮”的當涂縣護河鎮,放眼望去,一壟壟綠油油的油菜長勢喜人,冬小麥也已陸續出苗,生機盎然的景象仿佛昭示著又是一年好收成。
護河鎮之所以被譽為“米鎮”,是因為這里的農民種糧積極性高,尤其是種糧大戶多。專業種植大戶百畝以上50人,其中種植業500畝以上6人,還有農民專業合作社60家,家庭農場74家。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保障糧食安全,必須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是讓農民種糧有錢掙。“米鎮”護河到底做對了什么?
新“招”造良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
“通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地力肥了,畝產比原來增長約150公斤,并因‘小田并大田’,增加有效面積100多畝。”護河鎮青山村種糧大戶盛后根滿臉喜悅地說,今年種植的1500多畝水稻喜獲豐收,畝產達到600公斤,總產量達900多噸。
“過去,每戶村民的耕地比較分散,俗稱‘花花田’。許多農戶的耕地分散在多個地方,不便于耕種。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后,五六十畝地集中連片種植,還方便了機械化作業。”青山村黨委書記薛玉平說,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把農戶分散耕地統一規劃、平整,同時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從根本上解決高低不平、灌溉不暢、條塊雜亂等問題,項目配套了生產便道、灌溉溝渠等基礎設施,打造集中連片、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農田,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耕種效率的同時,能有效促進糧食增產。目前,全村建設高標準農田300畝。
近年來,護河鎮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僅2023年以來,共完成85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此同時,該鎮通過大力推進宜機化整治,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形成了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宜機化良田,為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創造了良好條件。
新“法”促豐收
農業現代化,良種良法是技術途徑。
從種地“老把式”到時代“新農人”,年過半百的種糧大戶楊云靠的就是科技種田。
“護河鎮是產糧大鎮,土地肥沃,產糧多、質量好。”2007年,楊云流轉了近600畝農田從事糧油種植。他沒有止步于當個傳統的種地“老把式”,而是另辟蹊徑,探索科學技術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走農業機械化、產業化道路。
憑著一股鉆勁,他總能適時地將最新的農業科技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在藏糧于技上,他總是做“吃螃蟹的第一人”,他探索應用的“稻鴨共生”模式不僅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還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今年夏收時節,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組織有關專家,對當涂縣建設的萬畝油菜提單產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進行機械實收測產,楊云在青山村的一塊油菜田,機械實收8.26畝,除去水雜,平均畝產251.07公斤,創我省首次大面積油菜測產畝產最高紀錄。
“油菜單產能成為今年大面積測產的‘狀元’,首先得益于省農科院培育的新品種。”楊云說,今年總共種了500多畝油菜,選用的是“德徽油88”品種,抗寒性能好,比較適合沿江地區種植期低溫多雨的天氣特征;通過化肥減量增效試驗,每畝田在機條播時一次性施下了35公斤專用肥,就不用再追肥,既省工省力,又節本增效;菌核病防治使用的新藥用量比以前節省了一半,防治效果卻相當好。通過這些年種油菜的實際情況來看,收益不比種小麥差,有利于養地,關鍵對后茬水稻種植更有利。
近年來,護河鎮著力良種良法推廣運用,全鎮糧油良種覆蓋率超99%。該鎮還組織農技人員、“田秀才”“土專家”組建5支“糧油種植服務團”,深入田間地頭傳經送寶,問診把脈,為群眾講解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生產管理等實用技術,提高糧油科學化種植水平。該鎮種植大戶連續三年奪得全省油菜高產狀元,全鎮單季水稻單產也位于省內前列。
新“機”降成本
降低種糧成本,一靠政策,二靠機械。
“用新型聯合收割機1個多小時可就收割40畝稻子,省心又省力。”“新農人”張盛男說,新型聯合收獲機械最大的好處是機損率低,與以前的收割機相比,機損率可再降10%—15%。
今年剛滿30歲的張盛男,中專畢業后,也曾跟著朋友外出務工。2014年,他選擇回到農村,流轉了500多畝土地用于種植水稻、小麥等農作物,成立當涂縣明盛水稻種植家庭農場。作為一名年輕的新型農民,相比于父輩,他的優勢是可以更好地操作各種機械,更快地接受新技術。他先后投入40多萬元,陸續購買了植保無人機、插秧機、大型拖拉機、旋耕機等設備,憑借著努力鉆研以及鎮村農技專家的指導,張盛男考取了操作證書,成為了操作這些機械的技術能手。
如今,在護河鎮,得益于機械化帶來的“福利”,種糧交給“農田保姆”,糧農當上“甩手掌柜”。全鎮擁有專業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2家、育秧工廠3家,正在申報的育秧工廠1家、社會化服務組織7家、糧食烘干企業6家、正在建設的烘干企業2家,實現“耕、種、管、烘、收”機械化服務全覆蓋。
新“鏈”提高效
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是讓農民種糧有錢掙。
“今年稻子收成好,價格也好。”令種糧大戶李玉平高興的是,他所種植的水稻在插秧之前就早已有“主”。“已經跟本地的糧滿倉糧食加工企業合作有五六年了,簽訂訂單,他們提供種子,我們按照公司的要求種植,做好田間管理,就不愁銷路,而且價格也比市場好一點,100公斤水稻要高出20元,不要小看這20元,能讓我多增加了10萬多元的收入。”李玉平說。
“為保障群眾收益,我們根據不同品種,制定了不同收購價,即使遇到市場行情波動,也是按照保底價進行收購。”馬鞍山市糧滿倉谷物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敏濤說,該公司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已與周邊鄉鎮100多戶農戶建立訂單式種植合作關系,共有2萬多畝種植基地,今年可收1.5萬多噸的糧食。
李敏濤是全國種糧大戶,從種糧大戶到創辦合作社,再到糧滿倉谷物種植有限公司。和李敏濤一樣,當涂縣綠梅水稻種植家庭農場主程黎剛也蝶變成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帶頭人。程黎剛創辦的豐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從事油菜種植、品種研發、菜籽油生產的企業,采用“公司+農戶”的產業生產經營模式,已形成集農產品種植、收購、加工生產、包裝銷售、物流配送于一體的農特產品產業鏈。“去年,我們引進的7D壓榨菜籽油生產線建成投產,大大提升了生產產能,公司年產值可達200萬元。”程黎剛說。
眼下,護河鎮又依托稻花香、油菜田資源,以農促旅、以文塑旅、以旅興農,不斷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