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照在鄭蒲港碼頭上,巨大的龍門吊升降騰挪,一批批貨物從這里開啟或結束“漂洋過海”的旅程,這座年輕的港口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通江達海、滿帆奮進。
今年以來,鄭蒲港新區充分發揮其在長江經濟帶的區位優勢,通過優化機構設置、改進服務質量和提升整體效能等措施,錨定“大港口、大物流、大外貿”持續發力,“區港聯動”和“鐵水聯運”模式成效初顯,正朝著打造安徽江海聯運樞紐中心的目標邁進。
港口吞吐量持續增長
日前,兩艘裝載鋼材的貨輪從上海運抵鄭蒲港,龍門吊的雙臂橫跨在寬闊的碼頭上,吊鉤緩緩下降,精準地插入集裝箱的鎖孔中,將沉重的集裝箱穩穩地放置在指定位置;一輛輛滿載糧食的汽車從倉庫駛出,工人們在碼頭上緊張忙碌,排隊將糧食送上貨輪發往重慶……
“這批鋼材大約有2000噸,卸貨完成后,要裝車送往堆場。糧食正在裝船準備出發,今年有20多萬噸糧食從鄭蒲港碼頭發往全國各地。”安徽省鄭蒲港務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徐征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鄭蒲港集裝箱裝卸業務顯著增長,糧食交易中轉中心和鋼材倉儲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港口最繁忙的時候,碼頭3臺龍門架要同時作業。”徐征介紹說,馬鞍山鄭蒲港鐵路有限公司積極拓展市場,新增純堿、大豆、光伏電板等多個貨運品種,不斷提升貨運裝卸效率,港口每天都會根據訂單量靈活調配人力和設備,確保貨物吞吐順暢。
截至11月底,鄭蒲港港口能力不斷提升,吞吐量210萬噸,集裝箱量6.3萬標箱。預計2024年,港口吞吐量將達225萬噸,集裝箱量將突破6.5萬標箱。
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
日前,拉滿稻谷的汽車停在鄭蒲港鐵路H2裝卸場地,工人們正熟練地從汽車上將稻谷打包、裝袋、封口,抬到面前12米長的傳送履帶上,火車車廂內兩名裝卸工人將一袋袋稻谷按裝卸方案擺放整齊。
“這是從無為市發往成都局安順站的糧食,也是我們今年糧食運輸的第一單。我們早上6點就來了,裝滿一車要兩個多小時,按照計劃每天裝滿3個火車車廂就發車。”馬鞍山鄭蒲港鐵路有限公司貨運部負責人曹傳軍告訴記者,年末是糧食運輸的集中時段,該公司積極開拓糧食等大宗商品散貨運輸訂單,過幾天還有3000噸糧食要從這里發往昆明。
物流通道互聯互通,樞紐服務功能日漸完善,鐵水聯運、公鐵聯運初見成效。截至目前,鄭蒲港鐵路已完成貨運量71.2萬噸,較去年全年增長190%。
“我來鄭蒲港鐵路兩年多了,見證了貨運量從4萬噸增長到25萬噸,再到70多萬噸,發展一年比一年好,我們很有信心。”馬鞍山鄭蒲港鐵路有限公司副經理龔海賢表示,鐵運的優勢顯著,長途運輸物流成本低,對外開拓遠距離運輸市場尤為重要。明年,該公司將繼續積極開拓市場,做好每個訂單,進一步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升鄭蒲港公鐵水多式聯運成效。
外貿業務量穩步上升
眾力智能科技(馬鞍山)有限公司是馬鞍山綜合保稅區一家專注于新能源叉車關鍵結構件及整車研發、生產的企業,引進了高精度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設計年產能5萬臺新能源叉車。
“海外市場是我們的‘主攻方向’,我們剛有3臺LPG雙燃料叉車發往巴西,到12月底還有120臺叉車出口至土耳其、墨西哥、越南,可以說是‘外貿訂單不愁’。”眾力智能科技(馬鞍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尚友介紹說。
“選擇在這里投資建廠,主要是因為鄭蒲港新區區港聯動優勢明顯。”王尚友告訴記者,馬鞍山綜保區距離鄭蒲港碼頭很近,有江海聯運、鐵水聯運等多種運輸模式,從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綜合考慮,這里毫無疑問是最優選擇。
今年以來,鄭蒲港新區圍繞保稅加工、冷鏈倉儲、進出口業務等開展精準招商;與海關聯合創新“馬鞍山綜保區—鄭蒲港碼頭”雙向“區港聯動”業務模式,實現綜保區與港口間“無縫對接”;推動“智慧綜保區”建設,大幅提升通關效率……
在鄭蒲港新區,區位優勢正在轉化為發展動力。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選擇了落戶鄭蒲港新區、入駐馬鞍山綜保區,新能源汽車、光伏組件、白色家電等內外貿業務蓬勃發展,鄭蒲港新區影響力持續擴大。
截至11月底,馬鞍山綜保區完成外貿進出口額10.5億美元,為全市外貿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記者 吳衡 楊正文 通訊員 丁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