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渭南韓城市一男子發布實名視頻,舉報當地一資源再生企業違規施工、破壞環境,致70萬噸垃圾流入黃河,當地環保部門對群眾舉報視而不見,充當企業“保護傘”,視頻引發關注。
9月3日,韓城市聯合調查組發布情況通報稱,針對8月28日網民黃某某實名舉報,反映韓城市生態環境局充當韓城市興禾源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治理項目保護傘等問題,韓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隨即成立由紀委監委、自然資源、公安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對相關問題開展全面調查。下一步,將根據調查結果嚴格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處置,并向社會予以公布。
作為孕育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黃河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滋養了7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構成了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2023年4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如果網民黃某某舉報內容屬實,涉事企業和當地環保部門的做法無疑屬于頂風作案,這或許也是當地立即成立聯合調查組,并表示開展全面調查的原因所在。盡管如此,此次事件還是給人留下了想象空間:如果受到傷害的不是黃河,是否還會引起當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因為實名舉報視頻引發網絡熱議,此事能否得到妥善處理?
在舉報視頻中,黃某某稱,韓城興禾源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利用合法手續的環境治理項目,進行違法違規經營。塌陷的土地、污濁的垃圾、刺眼的車輪碾壓印記……舉報視頻里的景象觸目驚心。然而,相關企業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卻表示,“他說的這些是誣告”。黃某某則表示,2023年他曾通過官方渠道提交過舉報材料,但未被重視。此次實名舉報后,當地有關部門已經與其聯系,相關證據已經提交。
到底是舉報人“誣告”,還是涉事企業“胡作非為”,當地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展開調查,相信很快就會水落石出。問題是,事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舉報人黃某某當初通過官方渠道舉報,為什么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輿論效應的推動之下,官方應對越雷厲風行,越是顯示出此前辦事拖沓——倘若早點重視舉報線索,何至于陷入如此被動的工作局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眼前賬”不僅是短視的,而且是愚昧的。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就要用最嚴厲的問責追究責任。痛定思痛,希望當地能拿出足夠的勇氣面對問題,拿出足夠的誠意去解決問題——這既是為了保護黃河生態,更是為了保護地區發展,保護地方政府應有的形象。
(趙志疆,作者是資深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