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報到季前夕,浙江多縣舉辦“出征儀式”。當地干部為即將辭鄉深造的學子送行并送上紀念禮物,勉勵大家為家鄉發展、國家強盛貢獻青春力量。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鄉土都懷有深厚情感。當年,宋濂就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勉勵同鄉后輩要珍惜環境、專心治學。如今,父老鄉親的殷切期望、深情關懷一如往昔,“家禮贈行”的意涵同樣溫暖——學在當下,在新一段人生旅途中同樣要努力拼搏;勿忘鄉土,無論未來“漂”到哪里,家鄉永遠都是最強后盾。與此不謀而合的是,很多高校也將“鄉情”作為一門必修課,或是鼓勵學生把田野調查做到“家門口”,或是組織以畫筆文字記錄家鄉美好瞬間……回望鄉土、留住鄉情,已成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
有人說,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迅速推進,讓鄉土情結日漸淡薄。但事實上,生于斯、長于斯的血脈記憶始終深埋在人們心中。更何況,近些年,小城、鄉村在發展進程之中,越發顯現出生態、文化、景觀等多方面的優勢,也帶來了更多機遇。更多年輕人在學習知識、拓展眼界后,選擇回到家鄉發光發熱??萍夹≡海型茝V良種良技的科技人才;田間地頭,有敢想敢干的新型創客;廣袤鄉村,更有扎根一線的駐村干部……他們見證、參與著家鄉發展,也恍然發現,“此心安處”何嘗不是“期許之地”。
學得文武藝,不忘桑梓情。持續釋放建設家鄉的熱情,也要正視并解決一些現實難點。比如,眼下學子到鄉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大多是利用假期時間,長期機制還有待建立。還有,某些人仍抱有“返鄉是無可奈何”的刻板認知,時常讓年輕人陷入選擇尷尬。由此觀之,激發并守護熱絡“鄉情”,除了依賴個體情懷,還需要更多實實在在的支持。積極對接,搭建平臺,做好保障,扭轉印象,才能讓更多年輕人在青山綠水間找到人生的新航向,在“希望的田野”上培育出累累碩果。(關末)
[編輯:
董磊 審核:王小明 戎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