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資源促發展
——市資規局、市林業局統籌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
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錨定新發展定位,全面深化林長制改革,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扎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科學編制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持續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為我市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持續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夯實綠色發展基礎
四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積極推動林長制改革向縱深發展,首發基層林長巡林“六步法”典型經驗。首創林地報批“五個一”工作法,在全省率先實現用林用地融合保障。探索建立了“碳匯+生態司法”新模式。首筆集體林權抵押貸款落地。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利用融入長三角橋頭堡的區位優勢,首提跨區域聯管聯建、聯防聯控機制,寧馬攜手打造皖蘇毗鄰區域林長制改革示范區。持續開展“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建立青年林、巾幗林、黨員林等主題林,發放義務植樹證書1956份。全市完成長江岸線15公里范圍內人工造林2080.6畝,長江西岸浮沙圩濕地公園等建成開園。
在全省率先開展濕地碳匯研究,開展石臼湖濕地碳匯監測以及認購活動,認購資金達6000多元。6個碳匯項目納入安徽省林業碳匯項目庫。在含山縣褒禪山風景區設立“雙碳”生態司法修復林示范基地。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調整優化林分結構,含山縣、和縣積極參與國家儲備林試點建設,其中含山縣獲省農發行授信貸款15.8億元,是全市林業最大的單體投資項目,規劃面積15.2萬畝。
啟動全市各自然保護地規劃編制,采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已形成初步成果。推進編制《馬鞍山市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5年)》,制定全市濕地資源調查方案。嚴格濕地名錄化管理,部署各縣(區)發布一般濕地17處,總面積3.1576萬畝;編制《石臼湖濕地碳匯研究》,順利通過省級評審;全市濕地保護率達56.22%。聚焦深度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著力實施綠美長江生態廊道、綠美森林提升、綠美河湖、綠美村莊、綠美鄉鎮、綠美城市、綠美通道、綠美校園、綠色產業發展、綠美景區、綠美園區等“十一大行動”,致力實現生態優、城鄉美、活力足、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持續推進長江生態廊道工程建設,深入開展長江岸線“綠化、彩化、美化”專項行動,實施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及封山育林工程,推進林相改造和林分結構改善,完成長江1公里范圍內人工造林5498畝、還濕1996畝。扎實開展人工造林,完成人工造林3.64萬畝、完成封山育林13.31萬畝、退化林修復8.75萬畝、森林撫育16.61萬畝,創建省級森林村莊69個,市林業局榮獲“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稱號。
提升要素保障能力 助力城市轉型發展
我市印發《馬鞍山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2—2035年)》,落實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謀劃9項市級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共4類137個工程子項。有序推進省級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項目,加快實施當涂縣姑溪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姑溪河流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扎實推進礦山修復,先后實施了和縣孫堡后山石料廠和市經開區原常興采石場、團旗山礦區等17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治理面積214公頃。探索礦山生態修復多元化投資機制,總結“十四五”以來的市場化礦山修復成效,我市5個“以用定治”廢棄礦山修復案例入選省自然資源廳典型案例合集。
緊抓入選全國試點城市機遇,研究制定《馬鞍山市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實施意見》,明確8個方面24項工作任務。按照“全市域、全要素、全過程”原則,堅持以完善公共設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為導向(POD)推動城市更新和品質提升,以布設工業鄰里中心優化產業園區配套為導向(IOD)推動產業園區布局優化和提質增容,以田園綜合體為導向(ROD)推動鄉村振興,以生態環境為導向(EOD)推動廢棄礦山修復利用和林耕增量提質等四種再開發模式。
實行“一企一策、一地一策”,綜合行政、市場、司法等手段,歸納20種處置方式,摸排低效用地再開發潛力4萬畝。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日益完善,在地下空間管理、多元化出讓、混合用地、分宗合宗等方面制定出臺了多項管理措施,有序推動了要素精準配置。
存量盤活成效顯著,四年來清理并盤活閑置低效用地6.94萬畝。在全省率先開展的“標準地”改革持續深化,全市已累計出讓“標準地”項目387宗24688畝,其中,2022年、2023年新增工業用地實現100%標準地供應。
四年來,我市入選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耕地保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獲省政府表彰,在安徽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二;博望區和當涂縣耕地保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接連獲國務院激勵表彰,均入選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
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擘畫城市發展藍圖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積極構建“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各類規劃銜接,實現精細化空間治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今年3月獲省政府批復同意,規劃以三條控制線為剛性約束條件,嚴格保護以長江生態走廊及周邊大型山林為自然本底的重要生態空間,提升中心城區功能等級,促進市縣協調發展,中心城區構建“一核、三心、三客廳”的城市中心體系,推進社區生活圈建設,系統布局公共開敞空間,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合理安排生態空間。堅持山水資源應保盡保,空間管控還綠于民,充分利用我市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地理條件,在規劃中保護自然生態,繪制我市現狀山水資源家底圖冊,加強各類型、各區域生態空間聯系,形成“山水江城”融于一體的城市空間特色。在詳細規劃中增綠、補綠、連綠,利用閑置低效 “邊角地”,“見縫插針”式布局口袋公園,圍繞山體水系優先布置公共建筑,并盡可能沿山體水系增加城市支路,建設用地加大退讓,做好空間預控,不斷拓展居民身邊的城市公共綠地空間,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
嚴格落實“三區三線”劃定成果。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加強規劃源頭管理,堅持按規劃布項目,構建“總體-片區-街坊”三級城市設計體系,嚴格落實天際線、建筑色彩、夜景亮化等管控要求,在詳細規劃的基礎上,強化三維空間研究,實行“無城市設計不出讓”,建立城市設計-土地出讓-項目實施全過程管理機制,著力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規劃精細化管理水平;完善市資規委員會議事規則,縣區、重要鄉鎮規劃、重要項目選址等均提級至市級審議,統籌全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等布局。
回首處,跋山涉水未停步;望征途,初心一如來時路。站在新的起點,自然資源和規劃、林業部門將繼續鼓勁實干,矢志不渝做好要素保障工作,為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馬鞍山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文/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彭彩梅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