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比翼飛”
——我市聚焦城鄉建設高顏值打造城鄉美的“白菜心”
城市,凝聚著發展的熱情!
鄉村,萌生著蛻變的新芽!
在馬鞍山,一撥撥青年來到城市、揮灑汗水,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助力城市發展;一批批“新農人”回到農村、創新創業,規模經營、電商民宿等新業態不斷涌現。
城與鄉,各美其美、和諧相融,書寫的是“比翼齊飛”的動人佳話,繪就的是“美美與共”的幸福版圖。
當城鄉融合發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唯有奮楫前行,一馬當先。近年來,我市始終牢記囑托,錨定新發展定位,聚焦城鄉建設高顏值,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城鄉布局不斷優化,城鄉面貌持續刷新,城市品質全面提升,城鄉互動共融的嶄新畫卷,正在一江兩岸潑墨而成!
城市更新——老與新和諧共生
夏日的清晨,住在花山區同濟花園小區的居民王兆英和往常一樣,來到同心苑廣場練習太極劍。廣場上,鄰里老少三五成群,或舞姿翩躚,或談笑風生,或鍛煉身體,或吹拉彈唱,成為這里最生動的城市風景。
2023 年,同濟花園小區迎來改造,路面鋪上瀝青、外墻“穿”上橘“衣”、車輛找到停處、雨水快速下滲,彩繪、雕刻文韻十足,廢棄的低洼地也變成休閑廣場、健身區域、兒童樂園,“可謂讓我們在老小區里開啟了新生活。”王兆英喜笑顏開。
“老”與“新”的轉換,在這座城市里隨處可見。
城市之南,從曾經的“陽湖塘”到如今的“陽湖片區”,名稱之變的背后,網狀道路相繼竣工,立體路網縱橫交錯,棟棟高樓拔地而起,陽湖公園及水系整治、陽湖小學、陽湖鄰里中心等項目建設高標準推進,蘊藏著“城”勢而上的無限前景。
城市之東,奧體廣場南側約6000平方米的體育路停車場改造正如火如荼,未來,這里將吸納安徽工業大學(秀山校區)北門體育路兩邊夜市小吃街的300余家小吃攤點,以統一的規劃標識、更好的服務管理,打造全新的“體育路夜市”,點亮城市“新夜態”。
從片區開發、新城建設,到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從地上盤活閑置用地、老舊資源,到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鋪設供水、燃氣、通信、電力等管網;從以生態為導向,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到以工業鄰里中心為導向,打造“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產業新城……
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我市加快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轉型升級,在城市更新中向新而行、進階而上,統籌推進新城開發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基礎設施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等,著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2020年以來,我市已累計改造各類棚戶區2萬余套、老舊小區346個,建成海綿城市達標面積占建成區面積的47.5%,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大大增強。
起筆“大寫意”,落筆“繡花功”。眾多馬鞍山人也一步步接近著詩意棲居的夢想。
生機盎然的綠化景觀、設計精巧的空間布局、暖心便民的公用設施、潤物無聲的文化融入……城區內,大小24座“口袋公園”,全長230多公里的綠道,每日更新、不斷延伸,已然成為市民出門轉角就能遇見的“詩和遠方”。薛家洼、楊樹林、浮沙圩、零點公園等串珠成鏈,城市黑臭水體“長制久清”成為家門口的親水樂園。
同時,大力開展“紅色物業”提升行動,679個城市住宅小區(片區)實現物業管理和黨組織全覆蓋;道路保潔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干凈”成為城市底色;垃圾中轉站變身“共享型”城市綜合驛站,菜市場標準化改造,便民公廁完美升級;“城市大腦”“智慧停車”相繼運行……如今的馬鞍山,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提升,美麗舉目可見,幸福觸手可及。
鄉村振興——強美富齊頭并進
城與鄉是中國社會的兩大空間載體,既要理順“城”這一邊,更要顧好“鄉”這一頭。
一方庭院、滿屋時光,四季常青、花果飄香,窗明幾凈、家風綿長……走進當涂縣烏溪鎮,一戶庭院就是一處風景。
去年以來,該鎮以“百村千院”行動為切入點,積極動員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閑置地建設“美麗庭院”。如今,月季、茶花等花卉苗木茁壯生長,每日傍晚,整理家中小院成了七房村村民周永平雷打不動的“規矩”。“看著漂亮整潔、溫馨和諧的小院,心情就很好。”她說。
庭院之外,“長清”工程細化量化“五清一改”“三大革命”等測評指數;“煥彩”工程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村莊硬化、凈化、美化、綠化、亮化、文化;“扮靚”工程向“五美”創建標準看齊……從“一處美”到“一片美”,以“小家美”彰顯“鄉村美”,烏溪鎮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妙招十足。
“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一字之差,照亮鄉村振興之路。四年來,我市扎實推進“五清一改”清潔行動,全市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 95%,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堅持“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方案”,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全市建成和美鄉村省級中心村197個,在建46個;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村莊個性特色,20個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如火如荼,“休閑荷塘”“活力馬場”等聲名遠揚。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
走進含山縣清溪鎮白衣村,群山環繞、溪水潺潺,一壟壟茶樹沿著山腰蔓延開來,在驕陽下愈發明亮蔥蘢,于微風中散發陣陣茶香。而隨著茶香彌漫的,還有強村富民的希望。
近年來,白衣村抓黨建、興產業,立足當地山場資源,選準茶產業作為村級主導產業,建設村集體茶園 385 畝,并于 2023年成立紅潤白衣茶葉專業合作社,以黨組織領辦的方式,統籌資源、激活要素、增強活力,形成集種、采、制、銷于一體的茶葉產業發展模式,2023年增加村集體經營收益53.4萬元。
“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我們也跟著過上好日子。”白衣村脫貧戶唐宗良、刁筠英夫婦倆平時在村茶園務工,加上公益性崗位務工收入,家庭年收入已達到 6 萬元。而茶園中,像他們一樣的村民還有100 多名,茶園務工讓他們人均年增收8500元左右。
如今,一個個鄉村特色產業生機勃勃、蒸蒸日上,規模經營、鄉村民宿、農村電商等新業態不斷涌現。2023年,全市村均集體經營收益達90.6萬元,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 93.4%,均連續 3 年位居全省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 32670元,連續8年保持全省第一,農民的“錢袋子”愈發充實。
和縣善厚鎮鳳臺村
要素流動——城與鄉雙向奔赴
在和縣西埠鎮陶村,抖音號“皖禾鮮”直播就是陶在飛的賣場。“現摘現發、產地直銷”是他的賣點,和縣辣椒、蘆葦葉、露天毛豆、白糯玉米等就是他的商品,這位返鄉“新農人”搭上“電商快車”,為當地優質農產品插上“翅膀”,跨越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
在含山縣仙蹤鎮六衖一號公路旁,“鄉見衖晚”茶舍茶韻幽香、朱老棚草坪集市蓄勢待發,以閑置房屋為店,茶舍集市為媒,城與鄉融合、“洋”與“土”碰撞,鄉村旅游風生水起,人流、資金等要素在這里“返鄉”。
近年來,我市創新實施“五統五促”土地綜合整治,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利用,解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改善農村環境,助力鄉村振興;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持續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農村基礎設施逐漸完善;開展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加快建設“農村 30 分鐘”就醫圈,構建縣鄉一體、鄉村一體、醫防融合的整合型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成標準化農村老年食堂 85 個,將村級養老服務站覆蓋率提高至 70.5%;開展文明實踐活動3萬余場,舉辦“四季村晚”42場、“送戲進萬村”演出416場;實施“雁陣
計劃”,開展市級領導定點幫扶,優選經驗豐富、熟悉“三農”的干部奔赴鄉村振興戰場……
土地、資金、人才,醫療、教育、養老、文化,城里有的鄉村有,城里沒有的鄉村也要有。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城與鄉的邊界開始漸漸模糊。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2024 年,《馬鞍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正式獲得省政府批復,成為馬鞍山首部全域全要素、“多規合一”的總體規劃。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等各類空間布局,構建“兩脈四區四中心”的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推進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與和美鄉村建設……宏圖入懷、時開新境,今日的馬鞍山,或城,或鄉,滿眼融合觀不盡,“千樹萬樹梨花開”。
文/記者 鄧婷婷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