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中安在線今起開設“錨定現代化改革再深化”專欄,聚焦全省各地、各行業圍繞經濟發展和民生實事的改革舉措和成效,展現江淮大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銳意進取、積極投身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位于旌德孫村鎮大興片區域的5280畝林地,是張玉根的“根據地”。每天早上七點,他都會穿戴整齊,戴上袖章,在幾千畝林地里穿梭、巡護,開始他數年如一日的巡林工作。
旌德縣地處皖南山區,是全國首批“兩山”理念實踐創新基地,素有“山區小縣、林業大縣”之美譽,林地面積101.8萬畝,森林覆蓋率69.2%,林木綠化率73.1%。
被選聘為村生態護林員后,張玉根認真參加林業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努力學習林長制知識,嚴格按照要求對管護山林進行常態化巡護,認真填寫巡查日志,主動宣傳森林資源保護等各項政策。
張玉根負責的區域處在與鄰近鎮交界的地方,是孫村鎮的門戶,205國道穿境而過,長達2.5公里,沿線林農交錯部位錯綜復雜,農事生產用火較多,加之山高路陡,巡護難度可想而知。
“護好每一片林,是我的責任。”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帶著這份信念,張玉根用腳步丈量著這片林區土地的長度。幾年來,他巡護的區域未發一起森林火災。
護林員是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在安徽,像張玉根一樣的護林員有很多。多年來,我省森林面積持續增長,在重點防火期,全省5.6萬名護林員和5.2萬名林長日夜堅守在每一塊山頭地塊,確保森林和濕地長治久安。
目前,全省五級林長守護400多萬公頃森林和100多萬公頃濕地,實現了一山一坡、一林一園都有專人專管,構建了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有效解決了森林資源保護的內生動力問題、長遠發展問題、統籌協調問題,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一串串數字背后,是安徽人民日益充實的綠色獲得感、生態幸福感,這一切都離不開全省林長制改革持續走深走實。
2017年,安徽在全國率先啟動林長制改革,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責任制體系,并在合肥、安慶、宣城三市先行試點。2018年,林長制改革在全省推開,2019年全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在安徽揭牌,2020年11月,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林長制向全國推廣。
由此,林長制從安徽地方探索上升為中央決策,成為新時代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標志性品牌。
與此同時,安徽也探索出林長制“五個體系”、“五綠”協同并進、“五個一”服務平臺、“五大森林”行動、“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等一批林長制改革經驗和模式。
七年來,安徽高標準建設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持續深化林長制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林長履職和林長辦運行機制,更好地把林長制改革成果轉化體現到林業建設的實際成效上來,努力建設高顏值高價值高品質高質量綠美江淮。
2023年以來,發布市縣級總林長令186個,印發省市縣級林長提示單、督辦單等2391個,市縣級林長直接聯系林業產業基地1353個、林業經營主體1338個、基層林長6865名,開展“三聯系”走訪調研4982次,推進解決森林火災隱患、松材線蟲病防治等問題1711個;各地檢察機關依托“林長+檢察長”機制,共受理公益訴訟案件線索888件,立案817件,修復林地1595余畝。
改革的效應正在全面顯現。2017年以來,全省森林火災受害率始終控制在0.1‰以下,遠低于0.9‰的國家要求;林業總產值由3192億元增長到5721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在過去的2023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28.15萬畝、封山育林179萬畝、退化林修復73萬畝,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h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如今的安徽,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釋放生態紅利,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動力”。
(記者 史睿雯 圖片由省林業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