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輪《行動計劃》為長三角未來三年工作重點明確了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
■ 結合三省一市實際提出9個方面共165項重點任務
■ 協同推進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

7月25日,滬蘇浙皖主流媒體上幾乎同步推出一條大消息:
《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發布。
作為第三次編制的行動計劃,里面有哪些亮點和“干貨”?能給2億多長三角人帶來哪些實惠和紅利?
25日下午,記者在上海參加了由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三省一市的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深入解讀了這項行動計劃。
發布會上對《行動計劃》意義的定調是:“為長三角未來三年工作重點明確了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
“獨奏”變“交響”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盤“大棋”。這盤“棋”怎么下,需要三省一市的協同發力。
滾動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是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共同落實國家戰略,持續深入推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
“它的關鍵作用是把‘獨奏’變成‘交響’,要讓大家產生同頻共振效應。”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忠偉作了個形象的比喻。
今年是第三輪三年行動計劃,前兩輪計劃結束后,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都做了復盤評估,第一輪三年行動計劃320項重點任務、第二輪三年行動計劃217項重點任務,完成率均在90%以上。
比如,在第一輪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實施省際斷頭路打通計劃”,納入到計劃里一共17條斷頭路,截至目前,17條斷頭路中已有16條建成通車。
再比如,“推進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目前已覆蓋長三角全域41個城市,目前累計結算超3800萬人次;“開通運行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長三角“一網通辦”是于2019年5月正式上線,目前已有173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有40類高頻電子證照實現了互認。
這些,對于長三角群眾來說,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在第二輪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了“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截至2023年底,長三角高鐵運營里程已經達到7100公里,這個數據,在2018年的時候是4150公里。也就是說,經過5年的持續推進,長三角高鐵運營里程增加了71%。
就在今年6月15日,被稱為“超級環線”的跨越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環線高鐵開通,為旅客在“長三角包郵區”提供了更大的出行便利。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目標是到2025年底,高鐵運營里程要達到8000公里。
四條原則
每一輪行動計劃,都具有鮮明特點。
去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強調要抓好“四個統籌”和五方面重點任務。
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區域協調發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一輪《行動計劃》編制有四大原則,可以總結成這幾個關鍵詞。
一是全局與大局,注重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放到國家發展大局中去定位思考、放到引領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中去布局謀劃,以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二是全球視野。注重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擴大制度型開放,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增創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爭取率先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三是有效與有為。注重在需求發現、項目實施、制度創新等方面更好發揮經營主體作用,增強一體化發展內生動力,同時,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促進資源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
四是引領與示范。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先行探路,加強重大改革創新舉措系統集成,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和發展能級,輻射帶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協同發展。
165項重點任務
《行動計劃》結合三省一市實際,提出了九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有十幾至二十幾條任務,共165項重點任務。
以長三角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為例,《行動計劃》提出了一些激勵創新的新措施,比如探索設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協同開展跨學科交叉基礎研究;大力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在機構注冊、財政支持、評價激勵、資產管理等方面實施更加靈活有效的政策;鼓勵世界500強外資企業、國際知名科研院校等來長三角設立研發中心和聯合實驗室,與各類創新主體開展技術攻關等。
產業合作方面,“共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再度被提及,可見該產業的重要意義。在新能源汽車充換電方面,《行動計劃》特別提到,推動三省一市充電平臺有效銜接和充電基礎設施數據信息共享,打造區域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一張網,這意味著以后駕駛新能源汽車在長三角出行,車主能實時掌握充換電設施信息,充換電將更加方便快捷了。
組建長三角軌道交通運營公司,是今年在溫州召開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確定的重要合作事項。該事項也寫進了《行動計劃》,并提出要建立軌道交通一體化運營推進工作機制,開行串聯長三角重點城市的大環線列車。
在對外開放領域,《行動計劃》支持三省一市自貿試驗區在大宗商品資源配置、生物醫藥等方面進行差異化探索;成立長三角“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會;鼓勵通過多種形式提高民營企業在經濟政策制定中的參與度,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等。
從“硬聯通”到“軟聯通”,從項目協同到制度創新,從項目顯示度到民生感受度,長三角一體化正在不斷走深走實。
首提“大黃山”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安徽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
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同下一盤棋、提速一體化、利好三省一市,是確定無疑的。
《行動計劃》在“積極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項中特別提到:協同推進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鐘嵐表示,今天的黃山,已成為中國旅游的亮麗品牌、中國文化的厚重符號,安徽正依托黃山、徽州兩個頂流“IP”,聯動宣城、池州、安慶、黃山4市,打造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這既為長三角“旅游+產業”發展拓展市場空間、投資空間,也是提高長三角現代服務業品質,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探索實踐。
“大黃山”建設如何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度融合?
打造心靈休憩的休閑度假產業,發揮大黃山文化和生態優勢,攜手滬蘇浙共同策劃推出一批主題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深度體驗產品,打造一批休閑農業、富硒食品、文創小鎮等休閑業態。
打造活力煥發的醫療康養產業,加快建設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基地。
打造向新而行的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大黃山“國際會客廳”,形成高能級會展中心、對外交流基地、國際性會議論壇,塑造展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美麗窗口。
打造綠色發展的示范樣板,協同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
可以說,長三角協同推進“大黃山”建設,不僅能帶來大量的客源、發掘潛在的市場,更重要的是能引進滬蘇浙的人才、資本等優質要素資源,整體提升當地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的產業能級和品質。
背靠長三角,攜手滬蘇浙,大黃山再出發。長三角將一起譜寫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