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燈夜戰除險情
——當涂縣彭太圩管涌點搶險現場見聞
記者 吳黎明
“快一點!”“加把勁!”……7月7日晚9時許,當涂縣江心鄉彭太圩東江新建段大堤上燈火通明,搶險隊隊長丁兵的“大嗓門”在空蕩的長江上空格外響亮。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邊,堆放著大量砂石、黏土,挖掘機、農用運輸車來回轉運;另一邊,360余名搶險救援人員一字排開,將砂石、黏土裝袋后接力傳遞,在管涌點溝塘內側堆放圍堰,填筑起一個面積達300平方米的“養水盆”,蓄水反壓。
“經過10個小時奮戰,此處險情已得到控制。”當涂縣駐江心鄉防汛技術指導組組長孫玉華終于松了一口氣。7月7日上午11時左右,江心鄉彭太村黨支部書記夏小燕帶領侯家木等幾名防汛人員巡堤查險時,發現彭太圩新東組陳某的房屋后出現險情,初步判斷為管涌,出水口直徑約10厘米。縣鄉兩級防指接到險情報告后,一場“與時間賽跑、同險情較量”的搶險戰由此打響。
規范巡堤查險是險情早發現的關鍵。江心鄉嚴格落實Ⅱ級應急響應要求,按照每公里不少于30人的標準上足巡查力量,科學排班,每兩小時巡查1次,特別對溝塘、堤腳向外20米等重點部位開展延伸巡查。
高效有序的指揮是組織搶險的根本。接到險情報告后,市、縣、鄉三級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督導指揮,會同水利技術專家研究會商搶險方案,果斷采取有力措施,迅速調集搶險隊伍、物資。
科學合理的方案是成功搶險的前提。市、縣水利專家共同會商,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搶險方案,現場采取反濾導滲、蓄水反壓的搶護措施,在溝塘內側填筑“養水盆”,同時為減少滲水量,迎水面填黏土截滲,內側堤身開溝導濾,及時科學處置。
人員力量是應急搶險的支撐。險情發生后,當涂縣防指第一時間組織縣鄉村共440名搶險隊員,分別按照預定時間到達現場投入搶險。
備足物資是做好搶險的保障。Ⅳ應急響應啟動后,江心鄉預置塊石4000噸、砂石600噸、黏土1500立方米、大木樁80根,做到整船代倉、整車代倉。險情發生后,當涂縣防指緊急增調砂石200噸、黏土1000立方米、挖掘機7臺、農用車35輛。物資的前置準備充足,為成功搶險贏得了寶貴時間。
據了解,彭太圩為獨立圩口,面積6.3平方公里,堤防長度18.56公里,早在7月3日彭太圩居住人員已全部安全轉移,目前只駐守防汛抗洪人員。
“我們將加強后續監測,防止險情反復。”江心鄉副鄉長朱旻表示,險情搶護結束后,現場插旗標記、拉燈照明,落實24小時專人盯守看護,工程技術人員定時查看處置現場,進行安全分析評估。汛后,將按設計要求進行除險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