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知名企業家和資本大咖“組團”來馬鞍山。
5月28日、29日,“投資馬鞍山行”活動舉行。70余家國內外企業和投資、咨詢、金融機構負責人來到馬鞍山參觀考察,尋找合作契合點。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三周年。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心區城市、安徽融入滬蘇浙的“東大門”,近年來,馬鞍山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聚焦“六個一體化”,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為主攻方向,堅持全市域、全領域與滬蘇浙同頻共振。
長三角一體化“東風”正勁,今天的馬鞍山,成為企業、資本角逐的一塊熱土。
思想之變 揚鞭催馬志在先
馬鞍山與南京的合作,可以一汪湖水為例來說。
初夏時節,石臼湖碧波蕩漾,水鳥鳴啾。
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少有的通江湖泊之一,石臼湖被博望區、當涂縣以及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四縣區環繞。在長江大保護的理念下,2017年環湖四縣區簽訂《石臼湖共治聯管協議》,并建立輪值牽頭執法機制開展聯合執法。博望區拆除了區域內40 萬米圍網,拆解了 419 艘住家船、1504艘生產及輔助船。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石臼湖的生態治理,從“輪值”走向“共治”。2019 年 10 月,環湖四縣區又簽署了《石臼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共繪生態一體化“藍圖”。通過加強生態保護與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構建石臼湖生態環保共商、共治、共享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石臼湖生態環境的改善,體現的是長三角一體化大背景下的思想之變。
改革創新是活力與動力之源。要在全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一馬當先,離不開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改革創新舉措“賦能添力”。
從出臺《關于做強“橋頭堡”當好“排頭兵”加快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馬鞍山市加快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率先全省制定重點任務、重大平臺項目和重點改革創新舉措“三套清單”,到印發《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工作機制》、建立起4項對外合作工作機制和5項內部調度推進機制——近年來,我市在市級層面構建起系統完備、特色鮮明的一體化推進體系,催動全市上下奮發蹈厲、奮勇爭先。
戰鼓密集,戰報頻頻。借鑒長三角經驗,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評價范圍實現工業企業全覆蓋。
作為全省唯一試點城市,2020年我市先行先試,啟動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2021 年又推出 2.0 版,實現“標準地”成交即發證、交地及開工、竣工即登記。
2022 年,我市排出 15 項創新舉措,為一體化發展賦能,其中就包括,將對標滬蘇浙先發地區,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和“標準地”改革。
今年,我市出臺《馬鞍山市 2023年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五個一”突破行動方案》,創新仍舊是重點,明確指出,市級層面確定“杭嘉湖”為對標學習對象,重點對標嘉興市、湖州市。著重聚焦發展舉措、政策制度等方面,全面梳理對標創新舉措54項,確保對標學習工作走深走實。
行動之速 馬不停蹄奔向前
要與強者共舞,就必須讓自己也成為強者。
像搭積木一樣建一座大橋,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在我市,不久就會變成現實。手持“魔法棒”的就是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南交投交通工程工業化建造科技中心項目。
南交投交通工程工業化建造科技中心項目是一個總部研發機構位于南京市浦口區、生產基地在我市和縣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的項目。這樣的發展模式,與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的定位不謀而合。“我們圍繞‘總部在南京,生產在和縣;龍頭在南京,配套在和縣;研發在南京,轉化在和縣’這一定位進行項目引進,與南京錯位發展、為南京做配套。”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管委會主任王軍介紹道。
產業協同,是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強動力。
放眼一江兩岸,毗鄰合作熱潮涌動,一處處碩果搖枝的“試驗田”串珠成鏈,著力打造長三角最靚“區域合作帶”——
在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一大批長三角項目紛紛落地,跨省界合作“試驗田”里風光無限;在含山縣,巢湖市、安巢經開區、含山縣簽署《巢含產業園區合作開發協議書》,將共同打造合馬跨界一體化發展新樣板;當涂縣與南京市高淳區簽署跨界一體化發展框架協議,將共推7個方面一體化……
一處處“朝夕相望”的毗鄰區域成功“牽手”,開展多層次、多模式的毗鄰區域合作,讓從產業發力、決戰工業,成為我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強音。
而要打贏工業這場硬仗,招商引資是一步關鍵棋。我市堅定不移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第一戰場,堅持頂格領導、頂格謀劃、頂格協調、頂格推進的招商“頂格戰法”。梯次布局駐點招商網絡,構建多元化招商隊伍,讓全市招商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一盤棋”。市領導領銜、包保推進重點招商項目,帶頭外出尋找線索、洽談項目,更是把招商引資推向了從未有過的新高度。
2019年至2022年,我市共簽約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610個,總投資7780.31億元,其中長三角地區項目937個、占比58.2%,總投資4289.27億元、占比55.1%。2019年至2022年,全市實際利用省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5066.8億元,來自滬蘇浙地區3182.9億元,占比為62.8%。總投資106億元的南京泉峰等一批長三角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戶。
變化之大 一馬當先向未來
5月9日,由中鐵上海投資集團投資、中鐵四局承建的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段)湖北路車站站廳層順利澆筑完成,標志著湖北路車站建設迎來新進展,為順利完成寧馬城際又一重難點工程打下了堅實基礎。
區域一體化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前提。近年來,長三角地區交通運輸部門合力推進長三角互聯互通,全面提升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深入推進交通運輸服務和治理一體化。
在一系列區域戰略的加持下,我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按下加速鍵。巢馬城際鐵路施工正酣;寧馬高速“四改八”改擴建工程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寧和高速(安徽段)工程正在施工……交通的提速帶來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動著我市區位優勢不斷釋放。
區域一體化,不只追求經濟增長,更旨在打破行政壁壘,建立全域參與的開放治理體系,這也是我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2022年10月24日,由馬鞍山市和南京市、鎮江市協同制定的《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正式施行。這次協同立法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協同立法,也是全國首例對單一物種的流域性區域協同保護立法。
今年 2 月,“兩省一街”丹陽警務室正式揭牌,標志著馬鞍山市、南京市兩地公安共建的“兩省一街”警務室政務服務窗口正式運行,實現了“進一扇門,辦兩省事”。
類似生態環保、社會治理這樣的“利益交匯點”還有很多,互信的橋梁建立起來,就會給區域一體化帶來更多“流量”。圍繞教育、醫療、科技等重點領域,我市正與南京市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
寧馬兩地簽訂《馬鞍山市丹陽中心學校與南京市百家湖小學合作辦學協議》,掛牌合作共建南京市百家湖小學博望分校,教育一體化初步形成。南京市中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成立跨界醫聯體,建立綠色轉診通道。博望區7家醫院已納入全國異地就醫聯網結算范圍,實現了兩地參保群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安徽工業大學化工研究院通過共享平臺對接,為安徽海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宏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了“中紅外汽柴油分析儀”服務,降低了企業研發和投入的成本。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是促成“牽手”成功的“功臣”之一……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走過五年,站在發展新臺階上的馬鞍山,又將帶來怎樣的驚喜,未來值得期待!
記者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