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雨山區采石街道九華村,沿著上山的羊腸小道,一支地質災害“巡查小分隊”再次來到了隱患點附近巡查。走在隊伍前面的正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礦產資源管理科科長兼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災害防治科負責人吳代安,他一邊走一邊仔細查看著山體情況。吳代安的同事,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劉萬順緊隨其后。
汛期來臨,“巡查小分隊”會加密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巡查排查和核查。爬到半山腰后,看著前方的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設備,吳代安打開了話匣子,“你看,那是傾角計、雨量計和聲光報警器,別看它們不起眼,關鍵時刻能起到大作用。這些設備目前已安裝完成,通過省級驗收后,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
順著吳代安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個類似探測頭一樣的設備被固定在山坡上,不遠處,還豎立著像衛兵一樣的高桿,桿上自帶太陽能電池板和擴音喇叭。“我們積極爭取上級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和項目支持,在九華村三片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這套自動化監測設備,進一步提高‘人防+技防’科學精準監測和防災能力。”吳代安介紹道。
據介紹,這套新安裝的自動監測預警設備,可以通過對滑坡體沉降、裂縫、傾角等內部環境變化及位移、降雨量、濕度等外部環境變化進行監測,監測數據實時采集、及時傳輸、在線分析、智能預警,實現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動態管理和精準防控。
在地質災害防治一線工作了多年,“責任”二字已銘刻在吳代安的心頭。接下來,他又帶著同事,先后巡查了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根據最新的汛前核查結果,全市目前還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隱患點24處。“近幾年來,我們因地制宜對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了工程治理、群測群防、搬遷避讓等方式進行防治。”吳代安說。
“巡查小分隊”行經雨山區小九華山西坡,指著山腳下,吳代安介紹:“2020年汛期降水極端異常,這里曾出現一噸多重的大石頭崩落險情,還好沒傷到路過的行人,但想想還是令人后怕。險情發生后我們沿著山體建了5米多高、1000多米長的溝渠和被動防護網。”看著已經建設完成的治理工程,吳代安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絲毫看不出奔波的疲憊。
在吳代安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以來,全市通過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等措施共核銷1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
除了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兩個科室的負責人,吳代安的身影還經常出現在全市各個生產礦山和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現場。從“生態傷疤”到“網紅樂園”,從“千瘡百孔”到“自我造血”,諸如大青山國安礦坑生態修復、丁山礦區生態修復這樣的廢棄礦山“變形記”正在馬鞍山接續上演。
“市場化方式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難題,主要體現在修復方案編制不科學、組織實施不規范、治理效果不理想以及監督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吳代安坦言。
出路何在?創新方法、合力而為。目前,在吳代安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正在積極拓展路徑、聯動監管,探索市場化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及監管新模式,通過市縣兩級聯動,壓實主體責任,強化部門行業監管,推進各相關職能部門在各職責范圍內履行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監管職責,從嚴審查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方案和多余土石料利用方案,從而保障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科學、規范、有序、穩妥地實施。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彭彩梅 張雯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