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歷陽鎮興圩村位于和縣西南部,三面環河,南有太陽河,北有得勝河,西有八字河,東臨萬壽村,滁馬高速穿境而過,總面積7.7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優美。全村耕地面積6178畝,水塘溝渠面積460畝,農業生產以水稻、糧油、大棚蔬菜和畜牧漁業養殖為主。
翻開興圩村的集體經濟賬本: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2021年,24.55萬元;2022年,102.61萬元;2023年預計120萬元。從2020年到2022年,興圩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從十萬元到百萬元的跨越式增長。
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而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興圩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憑著敢想敢干的魄力,硬是讓村里的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無產村”到如今的村級集體經濟“破百萬元村”,興圩村用行動給出了致富答案。
破題落子 小木耳帶來大財富
今年春節前,一批產自興圩村的黑木耳被打包裝箱,整整有47箱之多。這些黑木耳裝上了貨車,被運往了安徽工業大學。
“這一車給村里增收了7萬元左右。”說起當時的一幕,興圩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郭道江依然感到很開心。小小的黑木耳,成為了村里的“明星”。
作為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鄉村,2021年之前,興圩村是沒有其他產業的。每年有限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讓村干部無法展開手腳為村民做事。
必須想辦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把收入搞上來!2021年夏,村里一處廢棄的學校引起了村黨總支和駐村工作隊的注意。這塊地閑著也是閑著,能做點什么呢?能不能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做點文章呢?圍繞這塊閑置的土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燕和郭道江及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一起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種糧食,有的說種蔬菜。最后,大家達成了一致意見:種黑木耳!
“種蔬菜雖賺錢,但成本高、技術性較強。種糧食成本雖小,但收益不高。”郭道江說,種植黑木耳,投資不高,程序不算復雜,自己的同事在駐村工作中也有種植黑木耳的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銷路方面,除了市場的需求,還有市、縣對口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銷路不成問題。
說干就干。2021年9月,駐村工作隊向上申報此項目并獲批,2022年5月開始建廠房,很快,14間廠房一字排開,其中包括黑木耳生產、加工、包裝、儲存以及預留的電商直播工作間等。接著,村里又在此修建了一條3.5米寬、200米長的道路,平整土地,開挖溝渠,搭架子,引進黑木耳菌棒。2022年9月,興圩村黑木耳產業園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
2022年,興圩村共種植黑木耳菌棒1.5萬棒,根據去年黑木耳市場售價,興圩村黑木耳產值達到了21.7萬元,還吸納帶動了近50名脫貧戶及居家待業人員就業,有效促進了村民增收。
“我們興圩村黑木耳特意注冊了4個商標,分別用于餐飲、超市、零售和電商。”郭道江說。
“村民們都很認可我們的黑木耳產業,產業園二期的16畝土地目前也已經流轉好了,今年9月將種植4萬棒黑木耳菌棒,估計產值達到35萬元。”王燕說,黑木耳經營所得利潤將全部上交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用于開發公益性崗位、村內小型公益項目建設和困難群眾救助等。
融合發展 挖掘鄉村多元價值
黑木耳產業的發展,為興圩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開了個好頭。但黑木耳的種植、采摘和收獲具有季節性,一年中會出現“空檔期”。如何利用好“空檔期”,發展多種經營,實現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興圩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又開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近日,在興圩村大楊自然村的一處藕田里,村民們身穿防水服,齊心合力,俯身挖藕。不一會兒,水面被挖出的藕種覆蓋,大家再將藕種分批有序地移栽進附近的藕塘里,現場一派忙碌的勞作景象。
看似尋常的一片藕塘,“前生”卻是布滿了垃圾和淤泥的一片荒地。“誰能想象,昔日的垃圾地如今變成了豐收蓮藕田。”見證這一切變化的大楊自然村網格員方明興一邊在藕塘邊安裝圍欄,一邊高興地和記者說著。
藕塘的開發,方明興是參與者之一。翻土、清理垃圾、打水泡土、施肥……種植之前的所有工序都是由他完成的。“這10畝藕塘采取合作社模式進行經營,種植前,村里還特意派我到石楊鎮家庭農場學習種藕技術。”方明興告訴記者,藕苗種植是一次性投入,收完一茬后,只需做好水量控制、蟲害預防等工作,來年6月便可收到第二茬蓮藕了。“今年一畝田我們投放了約 350 公斤苗子,預計畝產 1500 公斤左右,如果長勢好的話,今年七八月份就會有收成了,到時翠綠的荷葉連成一片,還能提高村里的顏值呢!”方明興說。
蓮藕種植不僅美了當地村容村貌,還成為促進村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又一個新產業。這也是繼黑木耳之后,興圩村在特色產業種植方面的又一次積極探索。
不斷挖掘鄉村自身價值,變廢為寶,讓土地“生金”,興圩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大力提高經營性收入的占比,努力實現三產融合,眼下,他們又開始謀劃黑木耳產業園后面的一塊土地。
“王總,您看我們這里,將來可以繼續種植黑木耳,這片有個池塘,可以作垂釣區,葡萄架我們也搭起來了,桃樹、梨樹也種下去了,蘆筍大棚的建設可以放在這個區域……”4月中旬,興圩村接待了一批客人。用王燕的話來說,這是興圩招商引資的“貴客”。
王燕口中的“王總”就是和縣本地有著多年蘆筍種植經驗的王升亮。為了把王升亮請來,王燕可是費了不少心思,花了不少時間。“我們想在村里建設蘆筍種植基地,開展多種經營,拓寬我們的增收渠道。”王燕說,基于黑木耳產業園的建設,村里想把產業園后面的這塊地打造成一個農耕文化園,推進農旅融合,并以創建市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目標,積極發展農業教學、實踐文化體驗、一畝一學和靈腦巧手等產業板塊,努力打造以農學實踐為特色、生態教學為驅動、多元投入為主體的特色農學勞動教育實踐綜合體。
抱團取暖 強村富民更有盼頭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必須穩扎穩打、久久為功。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感受到了興圩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決心和勇氣,還有他們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魄力。
“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我們村里有大宗農作物水稻、辣椒,也有經濟作物黑木耳,我們還準備發展蘆筍產業,同時美化我們的村容村貌,讓人來得了、留得住。”王燕說,鄉村振興,也得做好“聯合文章”,學會抱團發展。
近年來,在興圩村周邊,萬壽村的大棚蔬菜、太平村的羊肚菌種植和草莓采摘成效明顯,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方面也功不可沒,好的資源如果實現輻射共享,豈不更好!
王燕說,目前,周邊幾個村的書記也在一起思考,如何打響歷陽鎮自己的農產品品牌。“我們想利用村里的‘興圩集市’,設計我們專屬的農副產品品牌LOGO和包裝,制作農副產品‘大禮包’,開展農產品的聯合銷售,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歷陽的農副產品。目前,我們的農副產品LOGO正在設計中。”王燕表示。
放眼望去,如今的興圩村,如同這生機勃勃的春天一樣,處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產業不僅有了,還實現了多樣化;路不僅修好了,還拓寬了;路燈裝上了,晚上也亮堂了;足球場和體育運動器材配齊了,村民們有了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王燕坦言,興圩村有如今成績,還是得益于產業的發展。“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這不是一句口號。依托自身資源,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學會借力抱團發展,興圩村始終緊盯市場,找準發力點,以拓展二三產業為重點,不斷延伸產業鏈,開發特色化、多樣化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積極興業態、樹品牌,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村容村貌美起來,為鄉村全面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圖/記者 黃瑩 高瑩 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