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有一門絕技
被費孝通先生譽為“東方一絕”
曾作為國禮傳向全世界70多個國家
它就是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鞍山絲綿畫
世代傳承 開拓創新
最早的絲綿畫始于太平府(現當涂縣)彈棉世家張明旺。自張明旺起,絲綿畫傳承的方式一直以父帶子、師帶徒的形式,代代相傳,不斷創新,從未間斷。據袁洪濱介紹,1976年,他在農村插隊期間,利用農閑時間跟隨張明旺之孫張本生老師學習了棉花畫的制作。1981年,受民間布貼畫的啟發,袁洪濱獨創發明了“洪濱絲畫”。
“剛開始時只用棉花,就叫棉花畫。到后來,逐漸開發了新材料,蠶絲、滌綸、金絲……甚至頭發絲,都可以拿來作畫,于是就改名為絲綿畫。”不斷創新的袁洪濱,在長期的鉆研和不斷的實踐中,從黑白到彩色,從沒有背景到層次豐富,通過對纖維進行撕、拉、搓、捻等手法,將世間萬物表現得惟妙惟肖。
第四代傳承人袁洪濱從事絲綿畫制作已有 47 年,是馬鞍山絲綿畫制作規范、系統、改進的重要傳承人。在他看來,用中國最古老的絲和現代手工技藝,讓原本材料單一的棉花畫,發展為自身獨具特色魅力的絲綿畫,就是最好的傳承。
勇挑重擔 走向世界
從紡織廠里的棉花畫,到作為國家黨政代表團和外交部指定的國禮之一,通過外交部門的禮品傳向了全世界70多個國家,馬鞍山絲綿畫歷經40多年的發展,用獨一無二的技藝,將傳統棉花手工藝融入了東西方繪畫藝術,極大豐富了中華傳統手工技藝,創造了安徽高端品牌精湛、神奇的藝術魅力,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創新發揮了積極的影響。
袁洪濱還先后注冊了“洪濱絲畫”商標,建設洪濱絲畫美術館和洪濱絲畫園,將絲綿畫一步步帶入人們的視野,走向了國際舞臺。如今,絲綿畫不僅做成了“國禮”,也做成了“國寶”。洪濱絲畫作品先后榮獲國家級和國際大獎100余項,其中,《乾隆大閱圖》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馬上辦”融媒體工作室記者 涂慧民
視頻 劉青元 海報 吳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