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周我們學什么歌呀”“老師,這首歌真好聽,能不能再唱一遍呀”……每當走進社團課堂,袁宗琴總會被學生圍住。
袁宗琴,不僅是含山一中的音樂老師,還有一個更為閃耀的身份——含山民歌第六代非遺傳承人。執教以來,袁宗琴一直積極弘揚民歌文化,并以實際行動踐行傳承含山民歌的責任和擔當。
“含山民歌是當地勞動人民對生活場景的再現,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見證了當地的發展和歷史沿革。”工作十二年來,袁宗琴結合專業知識深刻理解了含山民歌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并將含山民歌植入教學中去。
但在教學過程中,袁宗琴發現大多數學生對教材中民歌的部分不太感興趣,對含山民歌也不甚了解。“其實大多數土生土長的含山人都有含山民歌的啟蒙,比如小時候聽到的搖籃曲,大人們勞作時隨意哼唱的曲調,都是口口相傳的含山民歌。”袁宗琴認為,學生對自己家鄉文化有接觸但并沒有系統的學習和認識,甚至并不知道這是含山當地引以為傲的文化“名片”,“學生們對含山民歌的了解不成體系,我覺得十分可惜”。
經過多年的探索,袁宗琴摸索出了一套含山民歌的教學方法,“我會從教材的民歌章節進行拓展,將含山民歌與教材中其他地區的民歌進行對比,讓孩子們感受含山民歌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民歌所蘊含的含山風土人情、文化精髓。”袁宗琴說,除了理論教學,為吸引孩子們對含山民歌的興趣,她將民歌傳唱的不同場景、勞作工具以及民歌演唱時使用的樂器搬上課堂,讓學生們在學習民歌的同時,也能了解含山當地文化。“學生們對情景再現的教學方法很感興趣,因為其中有不少情景和曲調就是他們日常看到、聽到的。”
“老師,這首歌我聽我父親唱過”“我家那邊常有人唱這個”……袁宗琴的課堂經常會引起學生的熱共鳴。她生動的教學引起了學生們對含山民歌這一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激起了學生們對含山民歌濃厚的興趣。
“不少學生在學習中愛上了含山民歌,目前,學校開辦了含山民歌社團,目前總共有四五十名學生。”袁宗琴說,社團的開辦,讓學生有了更多接觸含山民歌的機會。她會帶著社團的學生們深入學習各種類型的含山民歌,教授民歌唱法,同時,袁宗琴也通過社團發現了一些很有天賦的孩子。“希望他們可以將這份熱愛保持下去,為含山民歌的發揚光大出一份力。”袁宗琴自豪地說。
除了學校教學,袁宗琴還作為志愿者,利用業余時間前往鄉鎮、企業、敬老院等,開展含山民歌表演和理論講座。她將一腔熱情傾注在對含山民歌的傳承和發揚上,作為第六代非遺傳承人之一,袁宗琴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含山民歌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傳播開來,讓更多的人通過含山民歌了解璀璨的含山歷史和文化。
記者 張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