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扎龍燈,龍頭的扎制最為繁瑣、講究,龍頭造型是決定龍燈整體氣質的關鍵,在扎制過程中每個細節都要到位……”3月6日上午,在當涂縣大隴鎮孫趙村的孫村龍燈非遺傳承基地,縣級非遺傳承人孫顯明和孫星賢正一邊給村民講授龍燈編扎的技巧,一邊用糨糊把事先裁剪好的宣紙粘在用篾圈、篾片制作好的龍頭上。
孫顯明和孫星賢作為大隴孫村龍燈第五代傳承人,自小便看著父輩們編扎龍燈,幫著父輩們“打下手”,耳濡目染,對扎制龍燈也有了特殊感情,如今,他們也已經掌握了大隴孫村龍燈制作的技藝要領,時常在村非遺傳承基地為同鄉村民傳授扎龍燈技藝。
“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其中,龍頭、龍尾長度約為3.5米和2.5米,龍身由15截組成,每截1.8米,龍燈總長度在35米左右。”孫顯明介紹,大隴孫村龍燈的扎制工藝較為復雜,尤以龍頭最為精致,包括龍嘴、龍眼、龍角等,沒有固定模樣,全憑手藝人腦中構思,扎制工藝要求較高,多由村里技藝精湛的匠人擔當此任。
破竹篾、扎竹圈、鐵絲固定……龍燈雛形框架扎制好后,外面全部糊上一層宣紙,再用丙烯顏料在龍身畫滿龍鱗,龍頭上插龍旗,裝裱魚、蝦、蟹剪紙,大龍角和龍尾分別掛上“平安吉慶”“五谷豐登”的大紅燈籠和象征吉祥的“圣錢”,大紅龍珠用線系在龍嘴里活靈活現,在龍頭舞動時,龍口會自然地一張一合,栩栩如生。
年年舞龍,大隴孫村龍燈舞出了“名堂”。
孫星賢介紹,舞龍表演是當地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傳統習俗,人們歡鬧春節,以此慶豐收,期盼連年風調雨順,祈福佑平安。舞龍當日,伴隨著鏗鏘的鑼鼓,大隴孫村龍燈穿街過巷,時而騰空,時而俯沖、時而盤旋,龍燈所到之處,引得萬人空巷。“舞龍表演方式奇特,需要百余人密切配合,協作完成‘臥龍’‘盤龍’‘送龍’‘抽龍’‘踩水口’‘盤衙門’等系列表演,其中以‘二龍望娘’‘雙龍戲珠’最為精彩。”孫星賢說。
“目前,大隴孫村龍燈已加強傳承人梯隊建設,在村非遺傳承基地開展傳承培訓工作,教學內容主要有龍燈扎制、套路演練、祭祀流程、鑼鼓教學等,每年教學約128學時,教學人數達到500人次。”當涂縣文化館非遺保護部主任宋茂峰介紹,當地村民組建了大隴孫村龍燈表演團隊,目前共有志愿者200余人,通過積極參加各級非遺展演活動,讓大隴孫村龍燈“活”起來更“火”起來。
大隴孫村龍燈扎制技藝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歷代相傳至今,遵循的原則就是以老帶新,與時俱進,代代相傳,以此來保證這項民俗傳統技藝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每年舉辦傳統的舞龍燈活動,既豐富了鄉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希望未來村里有更多年輕人接過我們手里的‘接力棒’,把大隴孫村龍燈更好地傳承發揚下去。”孫星賢說。
記者 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