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已過,寒冬初現,在當涂經開區,總投資5億元、占地面積103畝的粵美智造項目現場“熱”力十足。
“一號廠房的設備都已經進場安裝了,下個月我們的智能電熱水器就能正式下線了。除此之外,二號廠房已經在搭建鋼結構,三號廠房基坑也開挖了。”11月23日下午,提及項目進展,馬鞍山市粵美智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培棉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齊心協力“大干100天”的項目成果。
“時間不等人,我們計劃在一號廠房先投入一半設備開始生產。預計后期所有設備運行滿產,僅一號廠房就將具備年產300萬臺電熱水器的生產能力,年產值將達到8億元。”交談間,嚴培棉仍不停點贊,項目能夠進展這么快,多虧了馬鞍山的“好政策”。
時間回撥到3個多月前。8月5日,當涂縣相關部門和馬鞍山粵美智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合同簽訂后,企業即刻繳納土地出讓金及相關稅費,申請不動產登記,3個小時不到就領到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實現了成交即發證、拿地即開工。
3小時之內四證齊發,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這背后是馬鞍山創新推出的“標準地改革”。
作為全省唯一試點城市,2020年3月,我市先試先行、率先破題,啟動了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為“待嫁”宗地增設畝產稅收、能耗和環保等一系列“門檻”,要求帶地一起出讓,“明碼標價”讓項目“進門”。政府按標出讓,企業對標拿地,審批制改為承諾制,最大限度提升了土地供應效率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2021年12月,我市持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出“標準地”改革2.0版,通過“事前做評價定標準、事中作承諾定服務、事后定政策強監管”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實現“標準地”成交即發證、交地即開工、竣工即登記。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土地,不僅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更是“穩增長”“穩投資”和項目落地的基礎和保障。為牢牢扭住土地要素保障這個“牛鼻子”,我市在“標準地”改革探索中,不斷豐富創新改革內容、延伸服務環節,積極探索建設項目用地“全流程”服務樣板模式。
項目用地“全流程”服務主要指批前清單式謀劃、批中并聯式審批、批后保姆式幫辦。根據《馬鞍山市“標準地”2.0版出讓模式服務指南》,從立項到竣工,項目可以劃分為成交、交地、竣工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均設有不同模塊,分別對應不同的服務類型、企業承諾和進程快慢。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評估,選擇模塊化定制服務。
粵美的“極速”拿地開工,也與馬鞍山市探索建設項目用地“全流程”服務樣板模式密不可分。在并聯式審批中,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稅務等13個部門,通過開辟綠色通道、容缺受理、模擬審批等方式,利用土地公告掛牌的30天“空窗期”,將土地出讓金及相關稅費核算、規劃審批、施工審批等以往拿地再辦的許可事項,提前至拿地之前開展模擬預審,實行線上線下“雙線”聯合會商,共享互認預審意見,變“坐等”審批為“靠前”服務,變“串聯辦”為“并聯辦”,提前完成了建設用地審批。
此時的出讓模式已不是單純追求每個環節的時間壓縮,而是在規劃設計、土地出讓、證照辦理等環節,圍繞企業需求,定制式高效推進各環節運轉,確保為企業提供及時和高質量的服務。一方面,項目投資方承諾出讓后嚴格按照出讓公告相關要求建設、竣工、投產達標等,另一方面,政府基于定制模塊提供相應的定制化服務。雙方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推動項目落地建設。
以“標準地”改革為牽引,推動形成政府有為、市場有效、企業有利“三方共贏”局面。截至10月底,我市累計出讓“標準地”212宗、14770畝,實現新增工業用地全覆蓋。
勇于探索,未來可期。
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科室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該局將繼續推進標準地擴面升級,開展“標準地”改革中期評估,優化打造“標準地”改革3.0版,向前延伸至用地報批環節,力爭實現項目落地再提速。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彭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