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凈整潔的村莊田野,欣欣向榮的村級集體經濟……短短兩年時間,當涂縣石橋鎮黎明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摘掉了“后進村”的帽子,步入“先進村”的行列。“變化歸根到底得益于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紅色品牌。”黎明村黨總支書記陶鳴深有感觸地說。
江海結對讓紅色文化“扎下根”
在黎明村,剛建成不久的水閘閘體上醒目地鐫刻著“潘克閘”三個大字。水閘為何以革命烈士潘克的名字命名?這背后有一段江海結對的故事。
2021年“七一”前夕,石橋鎮黨委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邀請函,這封邀請函是由江蘇省鹽城市鹽城區潘黃街道寄來的。潘黃街道邀請黎明村和潘克烈士的親友,共同祭奠1941年壯烈犧牲的潘克烈士。黎明村是潘克的出生地,潘黃街道是革命烈士潘克的犧牲地,1946年春,為了紀念潘克、黃煒兩位烈士,當時的鹽城縣第一區改為潘黃區,后沿革為潘黃鎮,就是如今的潘黃街道。
石橋鎮黨委、黎明村黨總支代表和潘克烈士親屬,踏上了鹽阜大地,和幾十年來始終緬懷潘克烈士的潘黃百姓一起,共同祭奠這位將青春定格在異鄉的烈士。在祭奠了潘黃烈士后,潘黃街道和黎明村締結為紅色街村。自此,一條紅色血脈,把長江東岸的黎明村和東海之濱的潘黃街道緊緊地連在一起。
今年,潘黃街道援助黎明村70萬元建設三閘一站,項目于8月開始施工,歷時兩個多月建設完成。三閘一站建成后,將保障全村4747畝耕地、1030戶3624人的土地灌溉及生活用水需求。三閘一站上印有潘克烈士的名字和簡歷,銘記潘克烈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
“明年,潘黃街道將繼續出資200萬元,幫助村里新建黨群服務中心,共同打造黎明村潘克樓,弘揚烈士精神,厚植英雄情懷。”陶鳴說,除了潘克烈士,黎明村還有陶家財等三位烈士,目前已將陶家財烈士墓修繕一新。下一步,該村還將在潘克樓里建設烈士事跡陳列館,進一步守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
“紅色動力”讓集體經濟“旺起來”
“只有集體經濟強起來,才能帶動大家一起富起來。”陶鳴指著由當涂縣啟程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生產的精品生態米告訴記者。
黎明村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堅持黨建引領,注入“紅色動力”,助推村級集體經濟蓬勃發展。
去年,黎明村集體經濟收入剛剛邁過50萬元,屬于剛剛“消薄脫殼”。今年年初,村黨總支決定,由村經濟股份合作社聯合種植養殖大戶、個體工商戶等13家市場主體,共同出資30萬元成立當涂縣啟程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從事農副產品加工、谷物種植與銷售、畜牧漁業飼料銷售等,并請專業人士設計了“黎明啟程”品牌logo,提高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實現“一根甘蔗兩頭甜”。
“為了邁好合作社發展的第一步,我們率先打造優質水稻名片,流轉200余畝土地作為優質稻種試驗區,注冊了‘黎明益農’稻米品牌,帶動群眾抱團發展優質水稻種植產業。”陶鳴告訴記者,第一批精品生態米剛剛推向市場,就以品質優、口碑佳受到好評。
啟程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種植管理負責人許華金說,合作社主要種植精品生態米,通過統一品種種植、統一標準收購、統一加工包裝、統一對外銷售,解決了農作物種植零散、技術不夠、銷路不暢、收益不高等問題,提高了稻米的附加價值,接下來將繼續擴大規模,把稻米加工產業做大做強。
黨員助力讓志愿服務“暖民心”
到了村老年助餐服務中心開飯的時間,10多位前來就餐的留守老人談笑風生。黨員志愿者費敦玉正在忙活著,切菜、配菜、打湯、送飯,熟練地都讓人以為他是老年助餐服務中心的員工。費敦玉說,閑著也是閑著,還不如為老年助餐服務中心出點力。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村老年服務中心,還有很多像費敦玉一樣的黨員志愿者。他們雖然已經離開了工作崗位,但始終堅持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利用自身經驗,發揮夕陽余熱,傳遞紅色能量。
“黎明村是紅色村莊,傳承紅色基因是每個黨員的責任。”村老年學校副校長徐召寶說,作為黨員,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閑人心態不能有,工作熱情要依舊”,愛護好村里的老和少。一方面,通過開展文娛活動,豐富村內老年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成立關心下一代組織,通過開展系列活動,關心留守兒童,做好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積極推進平安校園建設。
文圖/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趙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