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秋收秋種時,馬鞍山大地一派繁忙景象。在和縣功橋鎮世平農作物種植家庭農場,金黃色的稻浪綿延起伏,一臺臺聯合收割機穿梭其中,在一“吞”一“吐”間,沉甸甸的稻穗“變身”金燦燦的稻谷。
“用新型聯合收割機,不僅十幾分鐘就能收割一畝水稻,減少人工和時間成本,而且一機搞定、損耗率低,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和效益。”當看著稻谷從收割機出倉口傾瀉而出時,農場負責人黃世平黝黑的臉龐滿是笑容。
今年38歲的黃世平,修過摩托,開過飯店,2012年回到家鄉,流轉下200畝土地發展糧油種植,并于2013年7月成立了家庭農場。“我是農民的兒子,骨子里還是想種糧。”自那之后,天天踩田坎,曬得黑黢黢,黃世平愈發有了“農民樣”。
但黃世平深知,知識就是力量,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他求知若渴,不僅和老一輩學經驗,更積極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主、糧油產業創業孵化器、農業經理人等各類培訓,全面掌握田間管理、規模生產等糧油種植的最新技術,迅速成長為懂技術的職業農民。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農場雖位于平原圩區,生態環境優良,但田塊較小、基礎設施老化缺失。對此,黃世平自籌資金150余萬元,先后平整農田700多畝,實現“小田變大田”,并修建溝渠2.5公里,新建砂石路3公里,有效提高農田旱澇保收能力。同時,他還積極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及稻綠肥輪作、稻油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措施,不斷提高耕作質量,為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打下堅實基礎。
藏糧于地,更需藏糧于技。農業機械化是發展趨勢,也是規模經營的重要支撐。早在20歲時,黃世平就購買了大型拖拉機、半喂入收割機等,從事了6年的代耕、收割作業服務。在發展糧油種植后,更是將農機化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從購置大型拖拉機、自走式植保機、無人植保機、高速插秧機以及配套機具,到建設標準化育秧工廠、糧食烘干房、成品庫等,農場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
“利器”顯身手,良法增效益。多年扎根土地,黃世平也逐漸摸索出“良種+新技術+新肥料”的種糧“技藝”。他引進新品種,推廣機插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生產技術,通過技術集成、項目集聚、服務集約,水稻畝產穩定在650公斤、小麥350公斤左右,均比全鎮平均水平多出10%以上。2019年起,帶頭開始“一種兩收”再生稻種植,從500畝逐漸擴大到800畝,畝產稻谷(二茬)達900公斤、純效益達600元,增產增效明顯。
正是因為堅持科學種田,黃世平實現了發家致富,農場規模擴大到了3000畝,每年生產糧食2500噸左右,純效益達100萬元;還組建農機、植保專業服務隊,為周邊農戶提供水稻育插秧、秸稈還田、無人機飛防等服務,培育種糧大戶800多人次。如今,作為致富帶頭人的他及其生產的“金荷塘”糧油聲名遠揚。“2023年,我計劃再流轉500畝土地,擴大油菜、小麥和再生稻種植規模,探索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努力多種糧、種好糧。”黃世平說。
記者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