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碧空萬里,項目建設正酣。
寧馬城際鐵路樁基建設全面加速,巢馬城際鐵路建設加快推進,寧馬高速“四改八”施工正酣......馬鞍山與長三角城市的空間距離全速拉近。
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項目加快建設,寧馬新型功能區塔吊林立,標準化廠房、科技孵化園拔節生長......都市圈同城化勢能正源源不斷轉化。
近年來,我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為主攻方向,堅持全市域、全領域與滬蘇浙同頻共振。基礎設施互通互聯,生產要素融通融合,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我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在“一體化”大寫意中繪好“一馬當先”工筆畫。
連接越來越緊密
交通動脈毛細血管更暢通
這個國慶“黃金周”,我市“融長”交通工程項目施工并沒有按下“暫停鍵”。
在巢馬城際鐵路建設現場,1標段Z3號墩主塔正在進行第14節液壓爬模爬升施工。XGT15000-600S大塔吊也在國慶節日期間搶抓拼裝進度,該塔吊為全球最大塔吊,吊重750噸,預計10月15日完成拼裝投入使用。Z4號墩主塔正在進行下塔柱施工以及下橫梁支架施工……
在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段)二分部九華路站施工現場,三十余名工人正在緊張地進行站臺層梁板柱鋼筋綁扎、模板安裝、混凝土澆筑等工作。“九華路站站房主體結構即將完工,國慶假期,項目部抓住晴好天氣,緊張有序進行最后階段的施工,以確保關鍵工程施工按期完成。”該項目總工程師姚遠海說。
自2017年,馬鞍山東站開通到南京的“早七點”列車,讓“住在馬鞍山、工作在南京”成為可能后,一個個“融長”交通項目就頻頻刷爆馬鞍山人的“朋友圈”。
寧馬高速“四改八”改擴建工程項目正在施工;寧和高速(安徽段)工程正在施工……加快推進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讓一體化發展的美好未來“呼嘯而至”。
高鐵、高速向東延伸,城市微循環的公交系統也在全面對接南京。早上6點,旅游集散中心開往南京劉村地鐵站的公交班線準點發車,此后,每隔40分鐘,就有一班車發出。“一天36個班次,很多人早上過去,下午坐7點鐘從南京發車的那班回來,非常方便。”馬鞍山長運客運有限責任公司客運分公司3車隊隊長邰俊介紹道。跨省公交不僅方便了寧馬城區百姓間的往來,也加速了縣區間的跨省流動。這幾年,博望區已打通四條跨省農村斷頭路,博望和南京老百姓間的交往越來越暢通。和縣寧和公交換乘中心投入使用,實現了和縣、南京“跨省串門”,全面對接南京浦口的“1+1+5”交通項目正在有序推進,馬鞍山和南京的空間距離進一步拉近。
經濟越來越活躍
高質量發展引擎更強勁
10月初,走進位于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的安徽楓之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裝配玻璃產品。今年年初,該公司從南京市浦口區搬遷到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和縣政府部門給予了我們非常大的支持,并且這邊的廠房規模更大,用工成本、生活成本以及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有利于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公司副總經理孫偉介紹道。
孫偉的話也是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入駐企業的共同心聲。翻開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成立以來的成績單,兩年時間,40余個項目簽約落戶,總投資超130億元,其中八成來自長三角地區。這里每天都在上演項目“拔節”的精彩劇目:南交投交通工程工業化建造科技中心項目已啟動建設;中國南山·第一工園·浦和智造園項目封頂;和眾創道產業園項目預啟動二期建設;AVK大閥門擴建項目設備進場安裝并試生產……
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是安徽省“3+N”省際毗鄰新型功能區之一,通過“塊”上鏈接,全方位加強城與城、區與區、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實現與滬蘇浙的等高對接。
作為安徽東大門,這樣的鏈接,馬鞍山不止一處。
近年來,我市以寧馬新型功能區、青浦工業園、浦和產業合作區為示范,省際毗鄰地區、產業合作園區、對口合作城區協同推進,圍繞南京、合肥主導產業,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形成慈湖高新區通信通訊、鄭蒲港新區半導體、馬鞍山經開區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躋身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全省唯一試點城市,加快形成產業鏈供應鏈配套……我市聚焦省十大新興產業及南京八大產業鏈,力促與滬蘇浙特別是南京、合肥等地產業、供應、創新、資本、人才“多鏈協同”,在“一體化”中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1-8月份,我市利用省外資金中來自滬蘇浙地區的資金有659.1億元,占比為64.3%。我市新簽約項目中長三角項目252個,占比60%以上。愛柯迪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南高科馬鞍山創智科技園等一批長三角項目落戶我市。
記者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