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數年間,長江岸邊的“生態痛點”已蝶變為美麗岸線,向山地區的“生態傷疤”已變成“城市花園”。這些悄然發生的變化無一不在生動而深刻地證明:馬鞍山正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誠然,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更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唯有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將綠色責任擔在肩頭,將群眾所需放在心尖,方能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
要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不斷加強長江岸線生態環境修復,打出整治組合拳,不斷釋放綠色發展紅利。
要處理好“加”與“減”的關系。全力架起“綠水青山”通達“金山銀山”的橋梁,深入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集中整治,淘汰落后產能培育新動能,加速實現“生態+”的綠色征程,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要處理好“近”與“遠”的關系。創新舉措、精準溯源開展園區環境問題排查,全流域筑牢長江生態屏障,借助專業機構、凝聚多方力量、搶占“綠色”之機,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市特色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強者乘勢而進。我們必須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重要位置,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以全面、客觀、辯證的態度,保護綠水青山,答好“生態考題”。
[編輯:
吳曲波 審核:王小明 監制:谷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