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花山區沙塘路街道朱家崗小區的張老伯,最近吃飯又多了一個好去處——解放路上新開的一家社區食堂。該食堂每天中午有40多個自選菜品,紅燒肉、獅子頭、冬瓜毛豆、西紅柿炒雞蛋等家常菜一應俱全,老年人就餐還可享受優惠,頗受老年人歡迎。“社區食堂飯菜口味好、品種多、價格實惠,我和老伴每天都來這吃飯。”張老伯高興地說,老兩口歲數大了,做飯不方便,現在家門口就能吃到可口的飯菜,真是太享福了!
在雨山區平湖街道西苑社區,得益于雨山眾拓養老服務中心的悉心照料,86歲高齡的獨居老人王毓智衣食不愁,樂享晚年。該中心服務人員每天送餐上門,定期為老人打掃房間衛生、幫助老人洗浴,還經常陪老人在小區內散步、聊天。“感謝你們熱心周到的服務,我們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王毓智感動地說。
近年來,我市積極整合資源,圍繞“養、食、居”等多條主線,大力實施養老服務領域改革試點,不斷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提升為老服務水平,初步構建了具有馬鞍山特色的多元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養老服務制度框架不斷完善。頒布實施全省首部養老服務綜合性地方立法成果《馬鞍山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等法規政策,從土地供應、財政補貼、稅費優惠、人才支撐、金融支持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為各類市場主體參與養老服務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連續14年把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民生工程,列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任務,納入市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上下協調、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
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斷增加。兩年來,我市已整合利用國有閑置用房達3萬余平方米,重點用于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發揮國有企業資金優勢、品牌優勢、物業資源優勢,先后引入江東控股、中交集團等國資平臺,累計投資2.4億元建成運營江東頤養中心、中交仁逸康養中心等項目。大力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先后建成417個縣級、街道(鄉鎮)、社區(村)養老服務三級中心(站),較好滿足了老年人就近就便、多元供給的養老服務需求。
大力實施老年助餐暖民心行動。在全省率先構建“中心廚房+集中配送+社區就餐+送餐入戶”的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模式,近兩年來,累計建成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設施245個,累計服務老年人116.8萬人次。在全省率先啟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建成1315張家庭養老床位,更好滿足廣大失能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專業化養老服務的迫切需求。
智慧醫養加速融合。初步建成市級養老服務大數據指揮中心,先后開發建設了各具特色的區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目前各級智慧養老平臺系統已錄入10.6萬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線下”集結200余家專業加盟服務商,為老人提供社會化點單式服務。積極開展適老智能化改造工程,惠及各類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2843戶。加大對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獎補力度,全市22個150張以上床位養老機構全部建成醫務室,全市護理型床位增至7950張。
發展后勁不斷夯實。支持馬鞍山技師學院、馬鞍山學院等院校先后開設養老護理專業,實施養老服務專業人才“351”培養工程,年培養培訓養老護理員、居家養老從業人員和為老服務志愿者1440余人次。出臺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激勵措施,對養老服務大中專及本科學歷專業,分別給予3000元-12000元不等標準的入學和入職崗位補貼。持續開展全市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及“最美護理員”評選表彰活動,有效激發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感、價值感和工作熱情。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讓老年人獲得更幸福、更有尊嚴的養老生活,是我市在養老服務領域不斷努力的方向。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圍繞“探索養老服務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打造長三角區域‘幸福頤養’標桿城市”目標,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制度建設,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強化要素支持,完善監管機制,不斷推動全市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記者 廖嵐鈞 通訊員 戴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