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米煙囪不到10秒倒地,耳中聽到的是炸藥爆破時的聲響,腳下傳來的是煙囪倒地后的震動。”回憶起2019年長江東岸石溪野水泥廠煙囪爆破直播時的場景,馬鞍山日報社融媒體記者張令琪直呼太震撼了。作為一名黨報記者,數年間她見證了長江岸線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顧過去十年,我市堅持以保護綠水青山答好“生態考題”,推動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十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環境之變帶來產業之變,綠色正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發展還是保護?在“取舍題”中守護一江碧水
國慶假期,雨山區長江流域重點水域護漁隊隊員李小兵,一大早就騎上電動車來到長江馬鞍山段陳家圩江堤,開始了一天的巡堤、護漁工作。“你看!不時有魚兒躍出江面。看著長江變得越來越好,我打心眼里高興。”指著波光粼粼的江面,李小兵高興地說。
今年52歲的李小兵,是土生土長的雨山區陳家村人,自小在長江邊長大。“曾經的長江邊碼頭連片、砂場林立、漁船連排,不僅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且水中魚兒也越來越少,江豚更是沒了蹤影。”他回憶道。
長江東岸蝶變的背后,是我市對“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執著追求。
十年來,我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長江岸線資源作為最寶貴的資源,在治污、治岸、治漁上狠下功夫,不斷釋放綠色發展紅利,當好長江大保護“模范生”。
全力實施長江岸線綜合治理工程,推進23公里長江東岸岸線綜合治理;大力開展長江一公里范圍內綠化造林,修復長江岸線生態,重塑美麗長江風景線;在全國率先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率先全面完成退捕轉產任務......一項項舉措齊頭并進,著力打造長江東岸生活岸線、景觀岸線、生態岸線。
鐵腕治理,不留死角;綠色發展,不遺余力。
2019年6月,我市還在全省率先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工作,主動對標國家試點城市技術經驗,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創新提出“查、測、溯、治、管”工作模式,通過排查全方位、監測全覆蓋、溯源全路徑、整治全統一、管理全規范,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一江兩岸,一個個環境痛點蝶變為生態亮點。
走進位于九華村境內的八段溝水系,眼前山麓郁郁蔥蔥,碧水緩緩流過;腳下綠草茵茵,蜿蜒的步道一路向北延伸向遠方。“你們很難想象,腳下這片青山綠水,在幾年前還是堆滿廢棄鋼渣的地方。”雨山區生態環境分局局長王繼軍說。
“我們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對鋼渣進行封存,避免雨水與鋼渣接觸,同時定期抽排鋼渣堆內的堿性廢水并轉運至馬鋼熱電廠進行回收再利用。”王繼軍介紹,通過實施地面硬化、截污阻隔、水井截流、山體截洪、防雨覆蓋、循環利用、綠化美化等一系列環境保護治理工程,現如今,八段溝水質酸堿度已回歸弱堿性,鋼渣堆上建起了“綠洲”。
類似于“鋼渣上建綠洲”這樣的生態環境蝶變故事同樣在長江西岸上演。
薛家洼對岸,和縣長江西岸岸線綜合整治正在進行。非法碼頭得以清理整頓后,占地1680畝的浮沙圩濕地公園7月1日正式開園:烏桕樹分列步道兩側,紫色的馬鞭草、橙色的硫華菊、紅色的百日草爭奇斗艷......這里正成為馬鞍山市民休閑的新去處。
當前還是長遠?在“發展題”中踐行“兩山”理念
步入凹山地質文化公園,映入眼簾的就是兩萬多平方米的設備展示區。在登向山頂公園的道路兩側,牙輪鉆機、推土機、礦用汽車、電動機車、電鏟,一個個采礦“大塊頭”十分醒目,它們不僅承載著這座城市的記憶和歷史、更彰顯了這座城市的自豪與榮光。
然而,幾年前這片山洼還是塵土飛揚。
向山地區位于馬鞍山市東郊,是長江支流慈湖河、采石河的發源地,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素有“馬鋼糧倉”之稱。然而,近百年超強度、大規模的粗放式開采,導致向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基礎極為薄弱,嚴重威脅著城市地質安全和生態環境,山體裸露、植被破壞、水生態受損......“生態傷疤”亟待解決。
2020年初,我市將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利用三至五年時間,將向山地區打造成為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和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區,修復向山地區“生態傷疤”,打造“城市花園”。
綱舉目張,高位推動。一項項頂層設計依次鋪開,一個個規劃先行謀定后動,一處處靶向出擊精準施策。我市正式打響新時代“向山大會戰”!
恰逢此時,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成功獲批國家首批EOD模式試點項目。在全面推進生態修復的同時,項目積極推動生態環境資源化、產業經濟綠色化,通過創新機制和項目運作模式,不斷提升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截至今年8月底,向山地區EOD項目已開工建設32個子項,剩余子項將在年內全部開工,預計3年內全部完工。
凹山湖畔山坡上,一排排沿著山體栽種的元寶楓、山桐子、杜仲生機勃勃,枝干上的綠葉迎風擺動。樹下,軟綿綿的草坪,夾雜著粉黛亂子草、山桃草,在山體邊緣圈出一個長條形花圃。附近村莊的居民三五成群來到凹山湖邊。“聽說等這些樹木長大了,就可以加工成各種工業產品,那綠水青山真的就變成咱向山人發家致富的金山銀山了。”杜塘村村民徐漫笑著說。
新時代“向山大會戰”打響以來,荒山礦坑變身綠水青山,生態修復遵循EOD路徑,以“生態修復+”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迎來嶄新圖景。
2021年,我市還在全省率先成立節能環保產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橋梁作用,實現馬鋼等產業鏈龍頭企業與本地配套企業供需對接、資源互補。2022年上半年,協會共引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項目57個,投資額356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2個,成功招引投資額達100億元的吉利科技三元前驅體項目。
馬鞍山,這座曾經的鋼鐵之城,正在華麗轉身;面向未來,仍將持續以生態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治標還是治本?在““統籌題”中提升環境質量
“這是一張站在寶龍華庭樓頂用長焦鏡頭往東北方拍攝的城市夜景圖。看看這里,南京的紫峰大廈和新街口的德基廣場清晰可見。50公里的可見距離,如此令人稱贊的空氣能見度,在如今的馬鞍山已不再是奢望。”只要有空,攝影愛好者章謙就會背著相機穿梭在城市中,在他看來,能拍出這樣的照片,一定得空氣質量非常好、能見度非常高。
環境就是民生,藍天就是幸福。短短十年間,“馬鞍山藍”由“稀客”變“常客”。在這座城市,藍天白云已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朋友圈中。
一組數據見證事實。
十年來,我市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實現了質的躍升。在空氣環境質量方面,2021年,PM2.5年均濃度34.6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為有監測數據以來歷史最好水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值濃度為60.9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限值,與2011年相比下降33.9%。
春風席“生態福地”,秋雨潤“智造名城”。在馬鞍山,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不僅體現在怡人的“天空藍”,更呈現在沁人的“生態綠”和醉人的“沃土黑”。
在水環境質量方面,全市國控斷面水質均值達標率、優良比例和3個縣級及以上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實現“三個100%”。在土壤環境質量方面,全市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達100%。今年4月,我市成功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數據的背后,是全市上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懈努力。十年來,圍繞系統化、法治化、科學化、信息化和社會化建設,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全方位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為推動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由“治標”向“治本”轉變,我市在全省率先實行“環保管家”模式,積極引入“環保管家”進駐園區,為園區企業“把脈問診”破解環境整治難題,超前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我市已實現縣區(園區)“環保管家”全覆蓋。今年以來,已累計進行專家會診120次,形成環境管理建議1063條。
當前,我市正在著力開展“八網絡、四中心、兩平臺,一張圖”的全市智慧環保項目建設,繪制污染防治攻堅戰“一張指揮圖”,開發集監測數據采集、數據融合、數據處理、模型推演、預測預警、應急決策等功能于一體的環境大數據中心,打造全方位、廣覆蓋、分層次、網格化的智慧環保架構體系。目前,該項目已進入試運行階段。
一個智能、高效、便捷的智慧環保體系正在闊步走來,它們是生態環境事業行進的不竭動力,將帶來驚喜與力量,開啟和諧與共生。
記者 任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