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當涂縣南圩大堤上,一望無際的稻田翻著碧浪。走近一看,茁壯成長的稻禾已開始分蘗。
“呱、呱、呱……”稻禾叢中傳來一群鴨子的叫聲。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安徽盛農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夏金林說,公司在農田里采用“稻—鴨共育模式”,按每畝15-20只的標準投放鴨苗,稻田飼養仔鴨,鴨子耘田、吃蟲,鴨糞回田。
把7000多畝灘涂變成糧倉,年產糧食3500噸——這是夏金林最引以為豪的事。然而,在眾多種糧人眼里,這個新農人可“不一般”。
從公務員到新農人,變灘涂為糧倉
26年前,夏金林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選擇了農業院校農學專業,學成畢業后成為一名公務員。從農村娃到公務員,在大家眼里,夏金林是個好苗子,但他心中始終對土地有著深深的眷戀。
后來,夏金林哥哥承包了7000余畝灘涂低產田,意欲打造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但效果不理想。夏金林幫不上大忙,只能幫哥哥出主意。時間一長,他總覺得想法無法落地,自己上陣的念頭越來越強。2017年7月,他正式辭職,和哥哥攜手創業。
這塊7000余畝的灘涂低產田,由于地勢低洼,易生漬澇災害,加之原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嚴重老化,制約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當時,從追求效益的角度出發,擺在夏金林面前的路子有兩條,一是改養河蟹、小龍蝦,一是下苦功夫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多產糧,產優質糧。他堅定選擇了后者。
幾年來,通過自籌資金以及爭取國家小型農田水利項目資金、土地整理復墾資金等,累計投入近6000多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條件改造,實現“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達到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單位面積產量高出周邊區域20%以上,年產優質稻谷3500噸,可養活約16000人。
國家讓種糧農民不吃虧、有錢掙、多得利,種糧主體也要想方設法降本增效。夏金林的做法是“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投資數十萬元安裝了可視化數字中控系統,通過手機就可觀察到糧食長勢,還可通過語音向在田員工布置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購置各類農機設備60多臺套,全面實現了水稻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依托中國農大、安徽科技學院等高??蒲性核夹g支持,走產學研發展道路,承擔了科技部星火計劃以及省科技重大專項、科技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20多項綠色優質水稻科研項目。
從原生態到新循環,變增產為增收
“稻—鴨共育模式”,學名叫“稻—鴨—紫云英共育模式”,除了稻鴨的綠色循環,紫云英可與單季水稻輪作,春季可觀賞,又可放養老鴨與蜜蜂,還能還田做綠肥。該模式已通過安徽省地方標準評定,被列為全省畜禽業十大模式重點推廣。
“豬—稻模式”則是夏金林種糧的另一個亮點。走進夏天的養豬場,卻沒聞到多大異味。原來,生豬睡的是“席夢思”,稻殼作為豬場墊料,內加糞便分解質,吃的是米糠、菜籽餅、瓜果蔬菜,喝的是直飲自來水,吹的是電風扇。在這樣的環境下,該養豬場年出欄黑土豬2000頭。生豬糞便實施無害化處理后,為種糧提供源源不斷的有機肥及育秧基質。
夏金林種糧,既傳承原生態模式,又應用新循環技術。在中國農大教授、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組組長張福鎖院士團隊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結合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專用控釋化肥應用,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同時對秸稈進行全量還田,對化肥減量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好的稻米,不僅是種出來的,加工環節也至關重要。公司建有現代化的糧食烘干、糧食加工、糧食儲藏車間1萬平方米,擁有日烘干能力450噸的烘干設備16臺,配套日產80噸大米、1000公斤菜籽油的先進加工設備,確保稻米既有內在品質,又有外在觀感。
綠色加工保證了稻米品質,又延長了糧食增值鏈,從而為種糧環節提供效益反哺。目前,公司稻米出售均價為每公斤7.6元,畝產值達3040元。如果出售稻子原糧,畝產值只有1800元,而加工環節實現增值69%,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公司生產的“南北圩”稻米被評為農業部名特優新農產品、省名牌產品、省高新技術產品、省著名商標,通過有機認證、綠色認證,最高檔次的稻米每公斤賣到17.6元的高價。
從賣產品到賣風景,變田園為樂園
每到春播秋收季節,夏金林的7000畝田園就成了“兒童樂園”。市、縣中小學紛紛組織學生前來體驗農耕文化,年接待量已突破萬人次,被認定為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
不收一分錢門票,夏金林卻十分看重這項活動。因地制宜、因齡制宜、因季制宜,為幼兒、兒童、青少年設置了農耕科普課程,如自然認知、手工創作、探險游樂、職業體驗、科學實驗等,旨在鍛煉孩童健康成長所需各種技能。
夏金林的用心既出于農耕人的社會情懷,又在于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探索。在青少年農業科普活動的帶動下,對農耕文化充滿好奇的城里人把這里當成了打卡地,年接待成人游客也有5000人次,僅現場采購農產品一項就突破10萬元。同時,因網紅效應,不花一分錢,就擴大了知名度。
更豐厚的回饋還在于,為了讓更多人吃上安全食品,夏金林采取網上直銷、門店直營相結合的方式,去掉中間環節和差價,確保所有產品源頭保障,自產自銷,便民惠民。因現場見過盛農的綠色種植模式,不少市民成了忠實粉絲,僅5家農產品直營店,年銷售額就達2000萬元。
三產融合,核心競爭力還在于好產品。眼下,夏金林正圍繞優質水稻單品種植,著力打造水稻農業標準化基地。夏金林表示,公司未來發展路徑可概括為十個“農業+”,分別是“農業+種養結合”、“農業+生態休閑”、“農業+自然教育(親子活動)”、“農業+直營門店”、“農業+電商”……
“此生只聞稻花香,守護碗里中國糧?!边@就是夏金林的詩和遠方。
文圖/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