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加入社區工作者隊伍到現在,陶海玉已經跟老百姓打了23年交道。如今身為雨山區安民街道孫底社區黨委書記的她,將“建設幸福孫底”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開創了“四民工作法”和“敲門入戶十六法”,帶領班子成員一起,用“十清單”為居民的幸福托底,搭建“紅色物業聯盟”暢通居民訴求,努力讓“幸福”的種子在社區生根發芽,讓“幸福”的生活走進居民心中,讓社區成為居民值得托付的“幸福港灣”。
把居民的小事當大事來干好
安民路(鋼城花園路段)位于鋼城花園三村和二村之間,其兩側高大茂密的行道樹一直是鋼城花園三村31棟和36棟居民的一塊“心病”。然而,行道樹是小區建造時期開發商種下的,道路管理和路面保潔也不屬于物業公司,權責復雜讓修剪樹木這件事變得極其難辦。
“不僅是權責復雜,修剪這么高大的樹木沒有專業人員和專業設備也不行,所以我第一時間想到向上級反映,尋求幫助。”作為雨山區人大代表,陶海玉提交了一份建議,將上述問題反映了出來。很快,她收到了雨山區城管局的回復。10月初,在交警雨山大隊的協助下,雨山區城管局組織施工隊進場修剪。
“作為一名社區干部,就要把居民的事放在心上。只有把居民想辦的事辦成,說話才有人聽。”多年來,陶海玉一直把居民的事當自己的事,處處留心、件件上心。為了讓社區寒暑假的孩子們有個好去處,陶海玉發揮轄區內社會教學機構資源優勢,每年舉辦一期為期一個半月的“向陽花暑期少兒夏令營”活動,免費開設了古箏、中國書畫、圍棋、繪本趣味閱讀等藝體課程,為近千名孩子提供了“假期第二課堂”;她還在社區組織用房內開設0-3歲幼托班,極大緩解社區內雙職工家庭及二胎家庭的帶娃壓力。
把物業治理當事業來對待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陶海玉敏銳地感到,要讓社區成為居民值得托付的“幸福港灣”,必須要把居民關注度極高的物業服務問題治理好。
2019年,陶海玉在孫底社區成立了全市首個“紅色物業聯盟”,探索基層治理“孫底攻略”。通過優化組織設置,社區與物業公司開展“雙向進入、交叉任職”,以“社區工作者+物業人員”雙網格員服務等為抓手,定期召開三方聯席會議,確定年度服務“十清單”,為民服務。通過搭建“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三方聯動的治理機制和“周一說事”“現場辦公會”等工作載體,孫底社區形成了“社區督事、業委會管事、物業干事”的循環運轉工作機制。
在她的不斷努力下,孫底社區利用“三供一業”項目改造契機解決了小區中心廣場提升、部分樓梯下沉維修、電梯維修更換和健身路徑等20余項改造項目;對“紅色物業聯盟”服務陣地提檔升級,新增益孝餐吧、老年活動室、健身舞蹈室、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等多個功能館室。針對社區居民對基層治理參與度不夠、滿意度不高的現狀,陶海玉開創了“四民工作法”,圍繞居民小區內各類問題、事項決策、小區規劃等內容,每月召開民情懇談會、社區事務協調會、社區成效評議會,形成固定接待、民事民議、閉環辦理、定時反饋的議事模式,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幾年下來,小區物業管理費收繳率達到96%以上,實現了居民、物業和社區黨委的互惠共贏,真正讓居民在社區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記者 張令琪
通訊員 雍珣 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