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5點半,陳小英從家出發去上班,步行大約8分鐘,來到當涂縣姑孰鎮工業集中區,開始一天的保潔工作。
“每天工作6小時,活不是特別累,每月工資1300多元。”今年64歲的陳小英是當涂縣姑孰鎮龍華村人,家里的田地被征后賦閑在家。“勞累了一輩子,突然閑下來,整個人渾身難受。”2020年7月3日,龍華村在“村企共建”中注冊成立保潔服務有限公司,為園區及入園企業提供物業管理、保潔、綠化、勞務輸出等服務,解決了5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村企共建還營造出和諧的工農關系。”龍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朱有芳說,姑孰鎮工業集中區緊挨著村莊,前幾年常常摩擦不斷,現在大多數勞力都進入到家門口的企業上班,雙方建立了緊密的利益關系,遇事都能為對方著想了。

龍華村的變化,是當涂縣姑孰鎮打造城鄉融合示范鎮的一個縮影。姑孰鎮是當涂縣城所在地,轄12個城市社區、12個行政村,典型的“半城半鄉”。近年來,該鎮堅定不移走城鄉融合、協調發展之路,打造“生態宜居樣板鎮、經濟發展最強鎮、城鄉融合示范鎮、社會治理先行鎮”,日前再度入選“全國千強鎮”,位列全國第257位、全省第10位、全市第1位,全國排名較上年提升8位,為打造長三角“白菜心”譜寫出姑孰篇章。
“兩化同步”謀發展——
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齊頭并進
十里長山腳下,昔日山坡荒瘠地,今朝矗立起一座座現代化工廠。
晶彩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趕制一批銷往歐美的高檔玻璃文創產品。一個比茶杯略大的普遍玻璃瓶,經特殊工藝加工,將原生銀杏葉貼附瓶壁,就美侖美奐起來,成了歐美人青睞的戶外草坪燈飾。憑著這個藝術創意,成本不到1元人民帀的普遍玻璃瓶,身價漲到4.5美元。
“1-9月,出口創匯額已突破200萬美元。”晶彩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東說,2017年將南京的生產基地轉移到姑孰鎮,從租賃廠房到拿地建房,一路綠燈。眼前的兩棟現代化生產車間占地32畝,主要從事高檔玻璃工藝品、燭臺、五金等生產、加工、銷售,產品均銷往歐美國家。“即將開建的二期工程建成后,再將在廣東東莞的一處生產基地轉移來,全面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2.1億元,利稅超600萬元。”高東說。
年產5萬噸生物發酵飼料研發生產項目也是從南京轉移而來,其“多菌種多底物好氧厭氧深度發酵”的新型生物飼料被譽為飼料行業最新的4.0版,公司先后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農業農村部“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全國畜牧飼料行業生物飼料十大領軍企業等榮譽稱號。安徽寶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勝說:“全面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億元,利稅超450萬元。”
“發展是城鄉融合、協調發展的根本出路,抓手就是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兩化同步’。”姑孰鎮黨委書記吳超說,鎮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堅持引進新能源產業、高端機械制造、文化創意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家。今年以來,新簽約南京潤高汽車零部件、科泰汽車零部件等11個億元以上項目。紫丁香日用品、耀福汽車玻璃等9個項目已開工。同時,農業現代化步伐也在扎實邁進。

金秋十月,姑溪河畔一派稻香蟹肥的豐收景象。
“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姑孰鎮連千村種糧大戶杜少飛說,面前的3000多畝稻田,選用的谷神糯116號等優質品種,都買下了品種的獨家經營權,等到收割加工后,將作為種子銷售到全省,預計每畝收入2500元,比賣原糧效益要增加一倍。
在位于關馬村的當涂縣苦菜圩水產養殖公司,養蟹戶劉義從捕蟹籠中抓起兩只螃蟹說:“我身后的2000多畝水塘,都是采用了生態養蟹新模式。由于水質好,養出的螃蟹三兩以上產量能達到40%,大蟹才能賣出大價錢。”劉義說的是一種以“種草、投螺、混養、稀放、控水”等生物修復技術為核心的生態養蟹新模式,目前已在全鎮推廣。
“實現農業現代化,一靠集約化經營,二靠科技化賦能。”姑孰鎮農業辦主任夏小龍說,近年來,該鎮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積極實施家庭農場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品牌農業創建等系列行動。目前,全鎮共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9家,家庭農場30家,農業龍頭企業9家,加快一二三次產業深度融合。
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兩化同步”,為城鄉融合發展“強筋壯骨”。1-9月份,該鎮累計完成規上工業產值20.24億元,同比增長31.18%;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19.18%;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67億元,同比增長33.04%;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6.25億元,同比增長47.42%;農業經濟各項指標平穩快速增長。
精準施策“補短板”——
因地制宜、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
“村集體有了錢,就能為大伙兒辦更多的實事。”靈墟村村民陶家英希望村里能裝上路燈,因為是“空殼村”,一直未能如愿。集體經濟富起來,為民實事辦起來,不久前,100多盞路燈安裝完畢,從晚上6點一直亮到10點。
據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唐成保介紹,2018年,村里從村民手中流轉山坡荒地100畝種植黃桃,還帶出了集林下養殖、生態觀光、鮮桃采摘為一體的產業綜合體。2019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6萬余元,2020年達25萬元,今年又將實現翻番。

“村級沒有集體經濟,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就不能得到有效改善,鄉村全面振興就成了一句空話,共同富裕也無從談起。”姑孰鎮鎮長于向陽說,該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利用各類資源資產資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積極開展產業興村、品牌農業等創建活動,探索和推廣資產經營、服務經濟、農業產業、投資入股、資源開發等多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穩步持續增長,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2020年,全鎮12個村全部“脫殼消薄”,其中2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100萬元以上。
針對以往以單個薄弱村為單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存在的資產經營效率低、產業配套不健全、資源開發不深入、為民服務不突出等薄弱環節,整合村級集體經濟資源,搭建起農村集體資產投融資發展平臺,從蓮云、關馬、宗和、龍華村等8個村整合資金730萬元,達成“聯合投資”合作關系,每年可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50萬元,蹚出了抱團發展共創收的新路子。
與此同時,針對集體經濟有一定基礎的村,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著力做大做強。
洞陽村積極抓住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試點工作機遇,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出資,成立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物業管理、清潔服務、河道消淤、房屋修繕、勞動服務等業務,連續兩年經營性收入破百萬大關,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為本村群眾創造了就業機會,帶來工資收入。
關馬村挖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資源潛力,探索發展新型田園綜合體的特色項目,成為省級培強扶優項目。按照資源提質增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思路,盤活關馬村原養老院項目改造為“一中心、三基地”,即: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項目運管中心、打造創業創新基地和特色農家樂、60畝高效種養殖基地、60畝田園休閑垂釣基地。項目采取村集體+企業+個體經營戶的經營模式,預計年收入17萬元。目前,已完成青創基地的招商工作,入駐企業正在進行內部裝修,電商與農家樂已進行內部裝修。

舞起集體經濟龍頭,盤活鄉村振興全局。去年以來,該鎮成功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5個,市級村莊整潔行動示范村2個,完成靈墟村市級中心村建設,完成改廁2293座,“四好農村路”建設11.2公里,建成靈墟村高標準基本農田3000畝。下一步,持續開展“三大革命”“五清一改”,全面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在東部6個村新建污水處理站,鋪設污水管網近4000米,總投資6000萬元。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完成靈墟村、關馬村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示范點建設。
“同頻共振”促共享——
創新基層治理,打造骨子里的獲得感
悠揚的二胡拉起來,歡快的黃梅小調哼起來……10月19日10時30分,雖然離開飯時間還有半小時,焦家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已經來了很多老人,這里儼然成為老人們的“快樂大本營”。11時剛到,老人們陸續來到就餐區,當天的菜品有肉燒蘿卜、雞燒咸菜、茭白炒肉絲、韭菜炒千張、涼拌黃瓜、西紅柿蛋湯。不一會兒,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就會將打好的飯菜送到老人們的面前。
“照料中心辦得好,福滿人間涌春潮。吃喝休閑一條龍,敬老愛老真養老……”81歲的老人蔣國良寫了一首打油詩點贊焦家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他說:“以往,經常為買菜、做飯而發愁。如今,有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不用買菜做飯了,每天的日子過得輕松愜意。”
10月19日晚,當涂縣振興路小學附屬第一幼兒園旁邊的廣場中,響起了陣陣音樂聲,五星村的村民聚集在廣場上,跟隨歡快的節拍跳起了廣場舞。談起廣場舞,村民吳祖香深有感觸地說:“原先村里人相互之間都很熟悉,經常在一起聊天。可現在分在了不同的小區,見面的機會少了,街坊鄰居都不認識,想找一個聽自己說話的人都難。參加廣場舞活動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和老姐妹一起聚一聚,非常開心。”
除了廣場舞,看電影也成了居民們休息放松的好方式。在當涂五星佳苑二期村民活動廣場,精彩的紅色電影放映正在進行,許多周邊的居民圍坐在大屏幕前等待電影放映。一塊幕布、一個投影儀,把經典的影片《十三獵殺》、《堅守1200秒》送到了居民身邊。老年人們看著電影聊起了家常,還不時的討論起了電影里的劇情,歡聲笑語頓時匯成一片。

2019年開始,五星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以打造“文化+N”的活動模式。搭建載體、創新形式。成立鑼鼓、廣場舞、詩歌朗誦等5支文化團隊,通過開展文藝表演、上門宣講、小區文化展板循環展示等,講文明樹新風。還開展關愛空巢老人、幫助困難學生、關愛殘疾人、愛心捐助、情暖中秋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20余次,參與人數800人次以上,助老助困助學物資近10萬元。
“城鄉有差別,城鄉居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也有差異,要通過創新基層治理,優化民生供給,為城鄉居民打造骨子里的獲得感。”吳超說,一方面,該鎮兜底民生提升保障水平,2020年完成老舊小區整治5個、棚戶區改造568戶、農村危房改造4戶,發放各類弱勢特困群體幫扶救助資金2364萬元。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實現應保盡保。另一方面,通過創新,促進城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打造出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共服務品牌,滿足了城鄉居民的差異化需求。
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
第一采訪組
記者 杜維斌 吳黎明
業德靜 劉青元
見習記者 宣昀昊
通訊員 王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