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馬鞍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像“勇士”,早出晚歸、風吹日曬,爬得了幾十米高的廢棄煙囪,挖得了一人深的標準方坑,走得了深山和泥濘湖畔;他們如“醫生”,駕馭著精密的分析儀器,掌握著專業的監測技術,十年如一日地為城市環境“把脈”。
他們是“耳目”,對地面水、大氣、土壤、噪聲、污染源等進行及時采樣、分析,找出污染物質和來源;他們是“哨兵”,專注于實驗室分析數據,埋首于辦公室出具報告,守住環境監測底線,確保數據真、準、全。
他們,就是環境監測員。日前,記者走進馬鞍山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跟隨環境監測員們的腳步,記錄下他們為馬鞍山的一方藍天碧水付出的辛勞。
強練監測“基本功”只為那一汪清水
4月22日一大早,換上工作服裝,裝好檢測儀器,帶上“瓶瓶罐罐”,拖上三大箱子,馬鞍山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督監測室的監測員危勤濤和同事來到永豐河邊,通過對地表水進行水樣采集,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取水靜置、裝入采樣瓶、貼上標簽,“像水溫、透明度、pH值、溶解氧等,我們現場就可以得出數據”“不同的分析項目對樣品保存容器的材質要求是不同的”“如果要監測化學需氧量、氨氮,需加入硫酸進行保存,帶回實驗室分析”......從事環境監測十余年,危勤濤對于水質監測的標準流程和注意事項,早已爛熟于心,卻依舊一絲不茍、反復確認。
據他介紹,監督監測室主要負責對全市地面水、大氣、土壤、噪聲等例行監測,污染源執法監測以及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等工作。其中,每月初,危勤濤和同事們都要對長江馬鞍山段、采石水廠水源地、采石河、慈湖河、雨山河、雨山湖、長江入河排污口匯入斷面等26個監測斷面進行例行監測。“經常是全市各地到處跑,風里來、雨里去,太陽曬、雨雪淋。”他說。
辛苦是常態,壓力時常有。“采樣、檢測操作過程要求極為嚴格,任何一個小失誤,都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危勤濤說,不論是樣品采集、實驗分析、數據記錄,或是現場監測儀器的校準保養等,“標準”二字需時刻記在心間。“只有數據真實、準確、全面,才能得出擲地有聲的結論,才能為法律執行、行政決策等提供最有效的數據。”他說。
對此,危勤濤和同事們變壓力為動力,嚴格要求自己,強練“基本功”。永豐河成了采樣基地、標準物質輪番上陣、同事之間相互切磋、國家標準熟背于心......在日復一日重復操作的過程中,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細心程度是“蹭蹭”上漲。
無人采樣飛機、無人監測船等高科技的運用,更是讓水質監測如虎添翼。“傳統的水質監測,十分依賴岸邊、橋梁,如果監測區域在河流湖泊岸邊較遠的位置,通常需要乘坐船舶才能到達,給環境監測造成很大的制約。”危勤濤說,現如今有了無人機、無人船以及相關水質監測智能化和信息化系統,對人工水質監測是一個有益補充,使監測領域更加廣泛,監測結果更加準確。
十年環境監測,在無數監測數據中,危勤濤也看到了馬鞍山對環境保護付出的努力,看到了城鄉環境實實在在的變化。他拿慈湖河舉例,從2015年的生化需氧量、氨氮、總磷超標,到如今的紛紛達標,從劣五類水質到如今的四類水質,“這一個個成分變化,遠比肉眼看到的更有說服力。”
“特殊的崗位賦予特殊的責任。”在他看來,環境監測不僅僅是一項工作,更是守護城市一片碧水藍天、守護百姓美好生活的責任。“看到如今馬鞍山的青山綠水,我找到了工作的意義,也必將在今后繼續守住環境監測的底線,為生態環保付出我們的努力。”他說。
攀爬數十米高空當好大氣“偵察員”
大氣監測員的忙碌一天,從7點開始。每天清晨,大氣監測員陳斌就早早趕到辦公室,開始統計審核前一天各項空氣質量數據,測算之后一周的天氣情況。這一切都要在上午10點之前完成。隨后,他開始全天不間斷監控全市大氣網格監測點源源不斷的數據。即使下班回家,也要保持關注,直到晚上12點休息為止。
為了能第一時間掌握數據,陳斌已經記不清上次旅行是什么時候了。“很多次已經定好了車票,到了臨出發時,我發現出現異常數據,就立刻取消計劃,返程監測。”陳斌表示,除了出差以外,他已經很久沒有離開過市區,即使是出差,也要帶著筆記本電腦實時查看。
從事大氣監測工作20年,陳斌早就習慣了這樣全年無休,不分晝夜的工作。他回憶說,以前,全市的空氣質量數據經常出現異常,一旦發現,他們就要第一時間查明原因。“每年的年夜飯都吃得沒滋沒味的,時不時要用手機查看數據,生怕燃放的煙花爆竹影響大氣質量。”對于陳斌來說,闔家歡樂的春節反而是他最緊張的日子,“現如今,禁燃煙花爆竹后,大氣質量好多了,春節出勤的情況少了很多。”
每當查出數據異常,陳斌總是第一時間攜帶設備趕赴現場,查清究竟是工作人員操作不當還是空氣污染。“全市所有監測點都在沒有電梯的樓頂。不管是夏天樓頂四五十度的高溫,還是冬天惡劣的雨雪天氣,只要數據出現異常,我們就要扛著幾十斤重的設備上去手動測量。”他笑著安慰自己,時常爬上爬下也算鍛煉身體。
除了測算異常數據,陳斌每個月還要開展至少三次的定期檢查,“我每天的時間大致分成三份,一份看數據,一份在大氣網格監測點實地測量數據,剩下一份才是自己的休息時間。”他說,雖然工作非常辛苦,但看著馬鞍山空氣質量排名從2015年的全省倒數第二,跨越到如今全省位居前列,心里有的只是滿足和充實。
“空氣質量的改善,同樣離不開市民的努力。”陳斌表示,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理解并且參與到保護大氣環境的行動中,踐行勤儉節約、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如果說我們大氣監測員是‘眼睛’,大氣走航車是鼻子,那全市所有人的努力才是守護藍天的雙手。”
田間地頭“挖土”摸清土壤“底數”
土壤是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環境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壤環境監測不僅對于農業生產意義重大,還可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污染調查等方面提供準確數據,從而科學有效有針對性地進行土壤環境的修復和治理。4月21日,記者在馬鞍山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應急輻射室,見到了負責我市土壤監測采樣工作的杜曉鋼。
“從2006年開始,我干土壤監測采樣工作,到今年已經有16年了。”談起自己的工作經歷,杜曉鋼非常自豪。據悉,從“十一五”開始每隔五年,監測中心就會做一次馬鞍山市所有農用地的土壤采樣,包括農村、農田和少部分林地。“每年的采樣任務一般都安排在5到7月份,這正好是每年最熱的時候。”杜曉鋼介紹道,馬鞍山一共有61個土壤點,在采樣時每個點位要采5個20厘米土樣,但由于土壤剖面采樣組比較復雜,需要挖一個1.5米的大坑。“這么大的坑平時挖還好,但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挖,是真的累,一不注意就會中暑。”
同時,由于土壤監測的每個樣品都需要監測人員拿著GPS一個個點位去尋找、去取樣,而點位一般都在荒郊野外,“所以,經常是先開車到附近,再徒步尋找點位,最遠一次我們頂著蚊蟲叮咬在酷暑高溫下走了兩個小時。”杜曉鋼說。取回樣品后,還要對土樣進行破碎風干,在過去硬件條件不足的情況下,破碎土樣只能用錘子一個個砸,100多個樣品可能就要砸一個多月。樣品風干后還要研磨成規定的粒度,一一過篩后,再進行土壤理化指標、重金屬和有機物等多種目標物的分析測試。
讓杜曉鋼印象最深的一次采樣任務是在2018年。那年的7月24日,我市最高氣溫超過35°C,杜曉鋼接到了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統一部署組織開展2018年國家網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的任務。帶上重型裝備,包括他在內的三名采樣人員就出發了。冒著高溫炙烤,他們鉆草叢,進稻田,穿梭在地頭田間,忍受著蚊蟲叮咬,進行采樣工作。“其中,和縣西埠鎮點位的土質較硬,挖掘困難,我們只能蹲在一米二的深坑里用竹鏟一點一點刨,手上都磨出了水泡。”杜曉剛回憶,那時候正好是正午太陽最烈的時候,身處田野猶如在加熱的蒸籠中一般,連來看自家地塊的鄉民都禁不住說:“你們不要命了,這個氣溫我們都不敢干活!”
那一次,在歷經4個小時午間酷暑的連續奮戰后,他們終于順利完成了首個土壤國控剖面點的采樣任務。“雖然工作條件艱苦、十分忙碌,工作成果也很少被人們所詳知,但只要我們提供的監測數據,對摸清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建立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土壤污染防治等有所幫助,我們就無愧于心。”杜曉剛說。
文/圖 記者 鄧婷婷 見習記者 宣昀昊 何一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