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而居、襟江帶湖,水的治理歷來是馬鞍山的大事。特別是2020年的超歷史超標準洪水對我市江河湖塘的防汛能力帶來了嚴峻挑戰。興水利,方能除水患,今年以來,雨山區把災后水利短板修復作為水利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快補齊水利設施短板,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改善和保護堤防環境和沿岸水環境,保障沿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4月19日一大清早,陳家村采石河岸邊,雨山區采石河左岸及陳家圩圈堤水利災后修復整治工程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吳文廣和工友們正在抓緊澆筑防滲墻。
“不錯不錯,這個辦法好!”看著防滲墻澆筑加快推進,住在堤壩下的陳家村村民陳靜總算放下心來。2020年7月,長江水位猛漲,采石河陳家圩段堤防出現了三處滲漏,其中一處就位于陳靜家房子旁邊。“水汩汩地往外冒,漫過水泥路涌向家里。你看,這些沙袋就是當時搶險加固的時候留下的。”回憶起當時險情,陳靜仍心有余悸,“好在搶險及時給力,也算是有驚無險。”
據了解,施工結束后,建設標準為6.8米的防滲墻將形成一道堅固的屏障,有效保護堤壩安瀾、百姓安全。
“構建水安全保障體系,守護江河安瀾,必須繼續做好補齊水利短板這篇大文章。”雨山區農業綜合服務站負責人洪庶介紹,陳家圩和采石河現有防洪標準偏低,僅為20年一遇,為確保馬鞍山經開區和主城區防洪安全,為未來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奠定堅實的防洪安全屏障,對陳家圩和采石河現狀堤防進行加固提標十分必要。此次雨山區采石河左岸及陳家圩圈堤水利災后修復整治項目主要包括對在2020年超歷史超標準洪水中暴露的48處險情進行應急處理,并對采石河左岸采西橋至鐵路橋1100米堤防進行恢復和整治,努力將防洪標準提高至50年一遇。
洪庶介紹,為保障工程建設質量,該區聘請了專業代建、監理、檢測機構以及村級義務監督員,全過程參與建設質量監督;并與街道、村干部、施工單位分別簽訂承諾書、責任狀,確保6月底汛期來臨前完成施工,建設出經得起檢驗的“民心工程”。
另據了解,為進一步完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雨山區農村基層預報預警體系已基本完工;結合災后重建和“十四五”項目謀劃,重點謀劃了1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15.43億元;強化水土保持監管力度,積極推進省水利廳反饋違規項目現場核實工作,完成28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疑似違規項目整改。
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第五采訪組
記者 張令琪 余萍 邵紀明
見習記者 張夢婷
通訊員 何玲玲 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