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馬鞍山中心城區35條水系被定為黑臭水體,其中輕度黑臭25條、重度黑臭10條,涉及河道總長66.15公里,水域面積398.49公頃。
2016年,中心城區水環境治理全面啟動,35條黑臭水體被打包交由“專業團隊”治理運維,一場上下齊心、各方聯動,多渠道籌資、多部門協同的治水攻堅戰打響。
到了2018年,散亂污企業拆除、河道綜合整治、水質系統凈化,22條水體治理初見成效,我市被納入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至此,治水已到了攻城拔寨的沖刺階段,肩負“示范”重托,這是一場不能輸、也輸不起的戰斗。以治水為突破口,以百姓滿意為目標,馬鞍山開始告別舊有治水模式,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最終探索出“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流域治理、精準治理”的治理路徑。
重整山河再出發。我市根據水系分布狀況和污水處理廠收水范圍,將全市分為采石河流域、慈湖河流域、雨山河流域三大流域,同時根據污水處理廠收水范圍,城區分成六大片區。對三大流域污染源進行系統調查和分析,摸清主要污染源分布特點、污染物負荷排放總量、水環境綜合承載能力等,有針對性地制定流域治理方案,統籌干支流同治、上下游同治、左右岸同治,統籌管網、污水處理廠建設同步推進,實行廠網河湖一體化管理,聯通流域內水系。
我市先對城區94條河道700多處排口溯源排查,對管網狀況、河道本底進行調查,查清內源污染、查明周邊面源污染。找準“病癥”后,下一幅猛藥,我市在河流兩岸迅速掀起一場工業、農業、社會領域的“整治風暴”:500余家低小散、高能耗、高污染的散亂污企業關停并轉;工業園區所有企業實行雨水、污水排放口在線監測;規范整治畜禽養殖,推進礦山修復;嚴厲打擊沿街餐飲排檔、農貿市場、洗車洗浴等行業違法排污行為。
再從源頭出發,開啟滌蕩之旅:完成315個小區、38條合流制道路、180家機關事業單位、350家企業的雨污分流工程,對全市1150公里雨污水管網進行全面排查檢測和清淤,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從源頭上讓雨水、污水“各行其道”;推進中鐵水務、南部污水處理廠、王家山污水處理廠、慈湖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建,增加污水處理能力11萬噸,所有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達到一級A以上,確保不讓污水流入河道;實施清淤駁岸、景觀綠化、生態修復,建設尾水濕地凈化尾水回補河道,構建河道小循環和河湖連通大循環,打通水路引來活水,恢復河湖生態系統……從“黑”到“清”,再由“清”變“美”,我市水環境治理的步伐越發穩健,也探索出越來越多精準治水的經驗與智慧。
時至今日,采石河上,水面波光粼粼,水草迎風搖曳,令人流連忘返的生態美景如同春日畫卷;慈湖河畔,景觀棧橋相連兩岸,濕地綠道點綴其間,已成為群眾休閑娛樂的親水平臺;雨山河沿,高清攝像頭全天候、無死角視頻監控,河道中傳感器實時監測河水水質,更有“專業管家”實行運行維護,實現了碧水長流、美景常在……馬鞍山的水環境已從發展“短板”變為城市“名片”,水清岸綠、鷗鷺齊飛的景色正成為我市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注腳。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葉軍 江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