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師傅早,上午麻煩你送點醬油、醋和食用鹽過來,小賣部的貨快賣光了。”這是6月29日一大早,鄭蒲港新區白橋鎮后港社區老邱自然村困難戶邱昌祿打的一個電話。
“如今,在鎮村干部的幫扶下,自己在家里經營了一個小賣部,正常情況下三五天就要進一次貨,因為殘疾,不能行走,只要一個電話,鎮上小柯批發部老板就駕車將貨送過來,十分方便。”邱昌祿說,像他這樣的殘疾人,若不是社區幫扶干部真扶貧、扶真貧,他至今還不能翻身脫貧,更談不上過上好日子!

1998年前,邱昌祿有個幸福的家庭,他憑借著自己會做豆腐的手藝在廣州站住了腳,幾年的打拼,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可是1998年4月的一天早上,他駕著電動三輪車在給人送豆腐的路上,被一輛面包車從后面將他撞飛了出去,雖經醫院多方搶救命保住了,但腰部以下失去了知覺,成了一位高位癱瘓的殘疾人。
“一場意外交通事故不僅給我帶來身體的傷害,更是將我的家庭帶入了經濟貧困的深淵。”邱昌祿說,這場事故,前后讓他花費了二十多萬元,接下來的日子,一家三口人的生活就依靠妻子打零工來維持。
2014年,邱昌祿開始迎來了新曙光,在黨的扶貧政策春風的吹拂下,他家被列為社區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從被列為貧困戶的第一天起,新區幫扶責任人陳和久、村干部邱昌云經常入戶拉家常,根據他家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精準幫扶計劃。
“在社區扶貧工作隊的鼓勵下,這兩年,邱昌祿不僅承包了村里的4畝魚塘,進行魚苗養殖,其妻子黃玉菊也通過種植露地蔬菜,每年都有不小的收獲。”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魯茂剛介紹說,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邱昌祿變得積極樂觀起來,身體也開始慢慢恢復,且可以生活自理了。為了讓其家庭盡快脫貧過上安穩的日子,在新區幫扶責任人陳和久的幫扶下,其在家里還開起了小賣部,僅此一項年新增收入8000多元,同時通過就業扶貧幫助他的妻子黃玉菊到新區紫江置業上班,一年又新增收入2萬多元。
“社區還通過教育扶貧,幫助我女兒享受國家教育補貼和減免學雜費,同時還幫助我本人享受殘疾人補助等。”邱昌祿說,“有這么好的扶貧政策,我沒理由不好好干!”
記者 陳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