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清澈、游魚嬉戲、水草搖曳……初冬時節,漫步雨山湖公園,眼前已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
近日,改造提升后的雨山湖公園,吸引市民游客紛至沓來。游人三五成群,或打卡拍照,或閑談散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市明珠”煥發無窮魅力。
提質出新 喚起美好回憶
陽光正好,風光綺麗。一走進雨山湖公園,就能聽到樂曲聲,阿姨們正跟著節拍輕輕舞動,環湖步道上不時有市民慢跑的身影,兒童游樂區域歡聲笑語不斷。
初冬的雨山湖公園,一半是冬日的平和,一半還留著秋季的色彩。“生活在此,我見證了雨山湖的變化……”市民王業珍在公園南門的《雨山湖賦》前有感而發,贊嘆公園之美。
自1959年被辟為公園,雨山湖公園已陪伴馬鞍山市民走過數十個春秋,成為一代代人的獨特記憶。此次改造圍繞“修舊如舊、變與不變、活化再生”的總體原則,對公園內亭廊舊址及周邊進行出新,再配套設置了座椅、路燈等基礎服務設施。“春神”“七仙女與董永”“打水滸”這些充滿歲月痕跡的環湖雕塑,經過修復也再現了往日的神韻。
“海綿”改造 連通內外水系
走近湖岸,完成清淤和活水循環后的雨山湖,水質明顯改善。過去幾個月,遵循“蓄+凈”為主的海綿城市建設策略,雨山湖、南湖完成了共約29萬平方米的底泥清淤。
橫穿棧橋,桃花溪水系旁的銀杏正是最美的季節。“過去這里樹木雜亂,幾個池塘都污染嚴重,大家都不愿過來。如今,水質好了,還建了親水平臺,成了新的打卡地。”棧橋邊,市民周女士正和朋友打卡拍照。公園內水塘、梅花溪、桃花島水系連通,溪邊修建草坡、玉帶橋,為市民打造出新的活動場所。
“變化最大的還是8號排水口,原先雨污混流,周邊都是閑置的平房,如今打造成濕地景觀,不僅凈化水質,而且整體美觀。”市重點處工作人員嚴冬介紹,改造前,雨山湖公園內因為水系不通、水動力不足,曾出現多處黑臭水體。此次改造通過延伸拓寬河道,布設水下森林,建設4座補水泵站,對雨水口進行生態改造,實現了園內水系和大湖的活水循環。
匯聚民意 共建“城市明珠”
在雨山湖東區排水韌性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收集階段,充分征求了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建筑陳舊,體育設施相對較少,局部植被生長不佳……這些被市民多次提及的問題,都被一一納入了改造內容。今年3月項目正式開工后,更是受到了廣大市民的關注。咨詢接待室先后接待了多批市民,并采納了30余條改造建議。
如今,改造完工后的雨山湖公園如何管理運營?
據介紹,作為馬鞍山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雨山湖公園內的三影樓等部分場所將引入新的商業業態,不斷完善服務功能,突出親水優勢,拓展旅游價值空間,帶動城市中心片區整體發展。
“今后,在做好公園綠化和設施設備精心養護的同時,我們也會繼續聽取市民意見,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市園林處公園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饒勝震表示,將和市民們攜手,守護好承載城市記憶的共同家園。
(記者 黃筱敏 通訊員 王歡 孫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