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強磁場 “智匯”新高地
我市夯實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
城起長江之濱,誠聚天下英才。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以“四個面向”為遵循,落實人才興皖工程部署,突出產業、教育、醫療和鄉村振興“四個重點領域”,抓好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柔性引進人才“四支隊伍”,深化人才自主培養、支持保障、雙向流動、評價認定“四項機制”改革,加快建設英才薈萃的人才強市,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加大人才自主培養 賦能提質產業發展
一直以來,我市緊緊圍繞產業發展所需,著力構建人才自主培養機制,探索實施高校與企業“雙導師”“雙培養”模式,開展“冠名班”“訂單班”“微專業”等定制培養,每年定制培養一批產業發展急需人才。
“通過在校企冠名班的學習,我提前掌握了專業技能,為適應工作崗位打好了基礎。”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華騏環保冠名班學生嚴富偉畢業后,順利進入華騏環保工作,如今已是制造崗位上的操作能手,深受企業信任,“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踐的結合,精準對接了行業發展和市場所需,我們成了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
像嚴富偉這樣的求學成長經歷,正是馬鞍山創新人才培養的生動實踐。
今年秋季,剛入學的安徽工業大學本科生欣喜地發現,除在本專業學習外,還可以選報一門“微專業”,修讀合格者,學校還將發放相應的微專業結業證書。這門“微專業”聚焦行業所需、企業所需,通過靈活、系統的培養,可提高學生知識結構的復合性和就業競爭力,提升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眼下,我市還扎實推進馬鞍山學院、安徽工業大學、皖江工學院產業工程師學院建設,推動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024年又有1228名畢業生獲得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實現“帶著職稱去就業”。持續深化醫療等人才引育專項,支持與知名高校、醫院建立人才招引合作機制,大力實施“名醫上馬”等工程,鼓勵來馬設立名醫工作室,今年以來,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先后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等16個名校名院簽訂合作協議,打造名醫工作室36個。
優化人才支持保障 厚植干事創業沃土
高質量發展路上,馬鞍山的一系列舉動,讓人才安心、舒心創業。
“在安居購房、就醫旅游、子女入學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專屬服務權益,為我們專注公司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務保障。”安徽智鷗驅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汲自強表示,在馬創業后,人才、人社等部門常態化開展人才服務活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為推動人才工作提質增效、持續優化人才保障,我市主動對標人才興皖工程和4.0版安徽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工作“1+1+3+9”運行機制,并對全市人才計劃項目進行優化整合,集成科技、產業等領域36個子政策,構建“1+N”人才政策體系,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我市還大力實施“詩城英才”計劃和人才工作“登高”行動,每年設立3億元人才專項資金,構建起市直部門直審、市級財政直撥、獎補直達人才本人的“直通車”兌現體系。打破人才歸屬限制,實施柔性引才,給予“揭榜掛帥”“研發飛地”等項目最高100萬元補助,有力解決高端人才引進難問題。加大人才公寓供給,分層分類建設人才公寓,為專項人才提供相應的專屬服務。
服務人才無小事。我市常態化開展“進企業、訪人才、講政策、解難題”專項行動,市委書記領銜督辦市政協人才系列提案,用心用情梳理解決“采石會客廳”、人大議案等提出的人才相關意見建議,積極幫助人才協調辦理購房補貼、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事項,進一步提升人才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厚植有利于人才干事創業的生態沃土。
推動人才雙向流動 傾心感召四方英才
今年4月,2024年“人才馬鞍山行”暨春季“招才引智高校行”云聘會啟動儀式以“現場+直播”形式舉行,來自110多所高校的20余萬名大學生在線參與。
上門“攬”才。我市緊盯全市產業發展和企業人才需求,由市委人才工作局牽頭,組織市內企業赴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蘭州大學等50余所高校,高標準開展校園招聘活動。截至目前,已舉辦招聘活動95場,2015家次企業提供崗位30093個,達成就業意向26210人。
借“數”發力。聯合智聯招聘搭建“百校千企、才聚詩城”云招聘平臺,面向全國百余所高校直播宣介馬鞍山就業創業和人才政策;線下開展“職等你來·立馬就業”“千企萬崗進校園”等各類招聘活動。目前云端招聘平臺已匯聚市內500余家企業1.5萬個崗位信息,收到來自全國高校畢業生求職簡歷18萬份。
以“賽”為媒。2024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AI+工業制造專項賽決賽在我市舉辦,12個參賽項目完成簽約,3個參賽項目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以賽引才”目標初見成效。
市委人才工作局負責人介紹,我市堅持高站位推動,拿出最大誠意,構建起領導牽頭、部門跟進、載體落地“三位一體”工作體系。深化市領導直接聯系服務專家制度,成立市高層次人才協會,建立馬鞍山籍人才庫,通過搭建服務平臺、強化服務聯系、用好人才政策,擇優選聘40余名招才引智大使、城市合伙人,推動人才回引。
我市還主動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地區人才工作協作,定期組織優秀人才交流互派、跟班學習,支持頭部企業在滬蘇浙地區設立“研發飛地”,積極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
創新人才評價認定 激蕩人才一池春水
作為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環,我市在人才評價方面亦有不少創新之舉。
我市進一步深化《馬鞍山市特殊技能人才技能評價辦法(試行)》,堅決破除人才評價“唯學歷、唯資歷、唯證書、唯身份”傾向,通過下放評價權,支持龍頭企業開展“黑手套”員工自主評價。政策實施以來,已有1866名特殊技能人才取得高級工及以上技能等級證書。
就在1個多月前,我市開展了鄉村振興高級人才申報工作,著力將扎根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取得巨大效益的“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選拔出來。在最近公布的安徽省鄉村振興人才評選結果公示中,馬鞍山共有55人上榜。
以激發各領域人才“一池春水”為目標,我市還不斷放大改革效應,持續推動人才評價認定“創新擴圈”,提出要進一步強化人才激勵機制,持續推進放權松綁,深入實施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要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擴大用人單位人才評價自主權,優化企業引進人才工資性年收入直接認定工作,營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氛圍。
(記者 況安軒 通訊員 裴昌山 杜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