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字革命浪潮正深入我國“三農”領域,“寬帶中國”、各類“普遍服務”計劃的全面實施,我國農村數字基礎設施條件已明顯改善,并有效提升了我國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和服務的發展水平。數字技術、數字場景和數字文化等都在常態性跨界、破圈,在推動實體產業數字化轉型、實現數字與實體的有機融合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
這其中,綜藝、游戲、微短劇等文化新業態的文藝實踐,正立體推動鄉村文化遺產的活化、活態傳承,全面打造因地制宜、業態豐富和產業鏈完善的農村發展新格局,并以數字技術、數字文化賦能更加廣泛的移動互聯網數字場景,在更廣闊的天地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鄉村題材綜藝更是異軍突起。《種地吧》《我和春天約在清溪》《山水間的家》《云上的小店》《生機勃勃的我們》《在希望的田野上》《寶藏般的鄉村》《鄉村一定行》《出道吧!科技小院》等鄉村題材綜藝,扎根于我國鄉村生活的沃土。它們不僅鮮活地捕捉了相關綜藝嘉賓的情節互動、情感交流等戲劇性元素,還生動地折射了農村的現實生活,以其真實的綜藝現場感和特征明顯的綜藝場景,讓廣大觀眾具象化地感受到了真切的鄉情、濃厚的鄉愁。
尤其是最近熱播的《花兒綻放》,更是實現了鄉村題材綜藝模式的重要創新。該綜藝以新時代鄉村女性的視角,為鄉村女性打造了一個舞臺,來自各地不同背景的36位女性,通過不淘汰、進階式的流動性對抗,從農能、技能和才能等三個維度進階成長,在節目中挖掘潛能,進而最終實現自身價值。
誠然,我國綜藝模式的發展,經歷了世紀之交的我國港臺模式、新世紀初的歐洲選秀模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韓國模式等不同階段。如今,以《花兒綻放》《我和春天約在清溪》等為代表的鄉村題材綜藝的不斷涌現,充分說明我國綜藝模式在經歷了完整的起步、高潮,以及喧囂之后的沉淀和調整周期,開始找到自身的形式感和節奏感。極強的現實感和現實性,已經是普遍性的行業共識。綜藝劇情的戲劇沖突和現實生活也已有了比較好的融會貫通,并且正在努力杜絕上一周期的“懸浮式”表演等痼疾,再加上“女性向”綜藝模式等多維度的探索和創新,這一題材的綜藝模式開始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
鄉村題材綜藝的爆款頻出,其社會意義日益凸顯。這些文藝實踐不僅直接助力鄉村振興,還構建著以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鄉村振興新生態,通過流量、平臺等要素,探索了“綜藝+文旅”“移動互聯網+鄉村旅游”等鄉村振興新路徑,為全國鄉村振興、農村文化旅游的宣傳推廣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實踐樣本。鄉村振興的文藝生態正日漸呈現出了新的美學風格。
顯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整體戰略部署中,鄉村振興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鄉村題材綜藝制作、傳播等文藝生態的不斷成熟,無疑凸顯著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我國數字文化所具有的鮮活而獨特的生命力。在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數字文化還會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孫佳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副研究員; 萬芊芊,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