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質生產力成果展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在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上,安徽不僅用農事趣味比賽、江淮農耕文化展、江淮美食節等群眾性活動,開展慶豐收大聯歡,還用農業新質生產力成果展,描繪農業農村的新質未來。
給豬場裝上“新風系統”,給土壤做“CT”,給農作物做“體檢”、開“處方”……在豐收節安徽主場的農業新質生產力成果展上,一系列展現農業“智慧范兒”的新技術、新裝備、新設施,讓鄉村“潮起來”。
給豬場裝上“新風系統”
您聽說過給豬場安裝“新風系統”嗎?豐收節安徽主場的農業新質生產力成果展上,合肥亥客技術有限公司方案總監呂成軍介紹了公司打造的數智豬場,在這里,不僅可以做到精準飼喂、智能耳標,還有巡場機器人、豬舍空氣凈化系統。
為了讓小豬快樂成長,亥客技術研發了具有22個傳感器的環控器,通過環境感知算法,控制環境溫度、濕度、風速、熱輻射、熱傳導等對體感溫度的影響因素,調節豬場舒適度。豬場最怕疫病,亥客技術研發的豬舍空氣凈化系統,可以減少疫病通過空氣傳播。“可以理解為豬場的新風系統,對空氣進行過濾的同時,降低能耗。”呂成軍說。
智慧畜牧在安徽已屢見不鮮。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安徽積極推廣圈舍環境信息化監測、自動化飼喂、疫病監測預警、自動撿蛋和清糞等技術,涌現出史記生物、渦陽安欣、霍邱牧翔、五河現代牧業等一批規模化數字化養殖企業,全省共建有規模化智能豬場近100個,規模化智能雞場71個,全省畜禽養殖信息化水平達到52.5%,比全國高18.2個百分點。
智能工廠化循環水系統
“零抗”養魚不是夢
零抗生素、零排放,還能高效養魚?農業新質生產力成果展上,一臺智能工廠化循環水系統養魚設備,讓許多新農人駐足咨詢。
“這套智能工廠化循環水系統的養殖效率是傳統養殖模式的五六倍。而且通過調配水系統,保持養殖池水質穩定,能有效預防魚病。”宿州海璟水產養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趙旭介紹,公司研制的智能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水質多維動態物聯網監測系統可以讓養殖水時刻保持循環處理狀態,同時應用微生物,避免抗生素和化學品使用,使魚達到生食標準。
“智能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實現了在內陸‘0抗、0藥、0激素、0污水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海水養殖。目前工廠每立方產成魚70—80公斤,年綜合產能600噸。”趙旭說。
在智慧水產方面,我省近年來也有頗多成果。據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積極推廣自動增氧、餌料自動精準投喂、水質智能監控、水下視覺系統、循環水自動處理控制等技術,全省水產養殖信息化水平達28.46%,比全國高11.8個百分點。
測土機器人
給土壤做“CT”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不會種地,但是如果有科技產品加持,普通人也可以迅速上手,成為一名優秀的農場主。
假如給你一片地,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土壤情況,看適合種什么。中科院計算帶來的測土機器人,可以自動巡檢農田,給出分析決策,被用戶形象地稱為“給土壤做CT”。這臺儀器搭載伽馬譜測土儀,無人駕駛就可以對耕地土質進行實地檢測。快速完成土壤成分檢測,提供耕地的基礎數據,對提高耕地質量,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人工智能和農機裝備聯動,幫助農業實現無人化。”中科院計算所蕪湖伏羲農場負責人陳海華介紹,無人化巡檢、測土機器人、無人駕駛拖拉機等智慧農機設備,加上搭載大模型技術的中科糧安系統平臺,不僅可以給農作物“體檢”,還可以為農民如何進行田管開“處方”。
陳海華說,中科糧安系統免費開放,已經有幾十萬下載量。其中種子數據庫,可以精準推薦適合當地的種子,根據土壤養分,開出施肥“處方”。還有農機滴滴、農事服務模塊,農民、新農人、種植大戶都可以在平臺上下單并進行評價。中科院計算所在繁昌區打造的智慧農場伏羲農場,圍繞水稻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實施智慧農業,構建面向南方稻作區的農業智能系統應用和示范,實現長江中下游區域水稻畝均節本增效300—400元目標。
近年來、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遙感、北斗導航、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在我省農作物“四情”物聯網監測預警,無人機病蟲害精準防控、水肥一體化遠程管控、農機智能作業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全省大田生產信息化水平達60.2%,比全國高38.4個百分點。
“當前,我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5%,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居全國第1位。此次農民豐收節集中展示一批農業科技、種業振興、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方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充分展現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蓬勃態勢。”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安徽夏糧總產351.86億斤、增3.7億斤,實現“二十一”連豐。此次農民豐收節通過展示我省糧食生產的新成就,讓大家進一步增強了多種糧種好糧、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的堅定信心。(記者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