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這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最新定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目的就在于促進共同富裕。那么,靠什么才能構建起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靠什么才能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雙領共富”!這是我市在實踐探索中交出的答卷。近年來,我市組織實施以“黨組織領辦、黨員帶領,促進共同富裕”為主要內容的“雙領共富”行動,采取“黨組織+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密切利益聯結,鼓勵支持村干部帶頭投資入股,引導農戶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授工授勞、入社分紅等方式參與集體經濟發展,初步形成“土地流轉+勞務就業+股份分紅”的增收機制。深入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先后把2028名黨員培養成發展致富能手、563名發展能手培養成黨員,帶動黨員群眾創辦協辦致富項目2807個,27名致富帶頭人被評為市“鄉村振興帶頭人”。2023年通過現金和福利分紅5683.6萬元,覆蓋村民63.3萬人。
黨組織領辦——
資源統籌力凝聚發展向心力
“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我們也跟著過上了好日子。”這是含山縣清溪鎮白衣村脫貧戶唐宗良、刁筠英夫婦倆的肺腑之言。夫婦倆平時在村茶園務工,另有公益性崗位務工收入,家庭年收入達到6萬元。
2023年4月20日,由白衣村黨總支領辦的含山縣紅潤白衣茶葉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由村經濟合作社、村干部、普通村民以及所有脫貧戶、監測戶共同出資入股,其中村經濟合作社占股七成。目前茶葉合作社擁有茶園2573畝,打造集種、采、制、銷于一體的茶葉產業發展模式,2023年增加村集體經營收益53.4萬元。同時,吸納100多名村民長期務工,人均年增收8500元左右。
“‘支部領辦’的最大優勢,在于其不可替代的資源統籌力,資源統籌力又凝聚發展向心力。”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市村黨組織領辦創辦資源集聚型、農業服務型、勞務輸出型、資金運作型等專業合作社(公司)341個,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則,鼓勵村“兩委”干部、合作社管理人員、村民通過資金、土地、農機具、勞動力等方式入股,合作社以實實在在的紅利進行回報。2023年,全市村均集體經營收益達90.6萬元,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93.4%,均連續3年位居全省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6萬元,持續位居全省第一。
為了賦能“支部領辦”,市委按照清零、倍增、提效“三步走”思路,謀劃實施“培強扶優消薄”工程,每年制定一個攻堅目標,強化政策要素支撐。
完善政策配套。市委組織部協調市農業農村、自規、文旅、財政等11個部門,從基層需求出發,以發展鄉村產業、培育經營主體為重點,圍繞各自職能出臺用地保障、金融保險、人才培育等配套政策文件15項,同時指導各地各部門出臺配套措施60多項,逐步完善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指導各縣區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庫,每年優選一批有市場、能實施、可持續的發展項目進行扶持。
強化項目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在中央和省財政累計扶持5200萬元的基礎上,市縣財政每年再安排6000萬元左右資金,按照每個村不少于50萬元標準,擇優進行單獨扶持。市縣連續6年累計扶持村集體發展優質項目579個。同時,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市級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約1.1億元。
強化金融助力。在充分尊重基層和群眾意愿的前提下,積極穩妥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將普惠金融與產業發展相結合,運用信用評級結果授信用信,開發20款專屬信貸產品,其中3A級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最高可授信100萬元純信用貸款,最低貸款利率可低至3%。2019年以來,全市向農村信用主體累計授信59.3億元、用信31.2億元,金融助力發展集體經濟項目126個。
黨員帶領——
素質內生力賦能產業生命力
“歡迎大家來到麻村村的直播間,這是剛剛從水里采摘的菱角……”當涂縣大隴鎮麻村村黨支部副書記姚其飛搖身一變,成為網絡主播,將直播間搬到菱角采摘的鮮活現場,通過線上直播開辟了農特產品銷售新路徑。
姚其飛是村民們眼中的致富能手,2014年退役后,返鄉創辦了馬鞍山市初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出“菱角—黑魚—甲魚綜合套養”示范基地。
2017年,被擇優選拔進入村“兩委”班子后,姚其飛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立了自媒體賬號,每周在抖音直播間直播2-3次,每天不低于4個小時,在向網友們直播菱角播種采摘、特色養殖模式的同時,還重點銷售葡萄、雞蛋、水生蔬菜、螃蟹、龍蝦等多種大隴特色農產品,一場直播平均銷售額將近3000元。
“要像烏溪鎮七房村那樣,帶領更多的村民富起來。”姚其飛說的七房村是“全國文明村”,村黨總支是“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由村黨總支牽頭,成立七房蟹苗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抱團發展的模式,組織黨員致富能手成立“紅色幫幫團”,推動強戶帶大戶,大戶帶小戶,走出了一條以黨員帶動產業、以產業聯系農戶的“共富路徑”。去年,村集體經濟收益157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7萬元,分別高于全縣平均水平的50萬元、1萬元。
“激活黨員帶動力,建強興村骨干隊伍是關鍵。”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緊緊抓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的“人”這個最關鍵因素,注重在選優育強村干部隊伍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提升抓發展能力上下功夫。
注重選優提能。2021年換屆時,積極實施回引一批在外能人、挖掘一批本土人才、擇優選拔一批退役軍人、遞進培養一批大學生“四個一批”計劃,擇優選拔826名致富能手進入村“兩委”班子;換屆后,全市村黨組織書記中具有較強致富帶富能力的占58.6%。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學習培訓的重要內容,提升鄉村干部的產業素養。
用好選派力量。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到村任職,2021年6月選派141名素質高、能力強、敢擔當的市縣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干部,帶資金、帶技術、帶理念駐村幫扶集體經濟發展。2023年,全市47個選派村新增97個集體經濟項目,村均經營收益96.7萬元,較2021年增長68.8%。
強化人才支撐。整合580名涉農專家、企業骨干等組建“產業發展服務團”,精選30名強村書記組建“興村名師幫帶團”,強化幫扶指導。加強農村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2023年啟動鄉村振興人才職稱評審,探索將“田專家”“土秀才”“新農人”等納入人才認定范圍,目前已有63名“新農人”獲評鄉村振興高級人才、241人獲評中級人才、384人獲評初級人才,并分別按照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補貼。
強化正向激勵。建立“賽馬”機制,每年自下而上開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擂臺比武,圍繞項目實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利益聯結機制等進行全方位賽馬比拼,營造比學趕超濃厚氛圍。給予優秀基層黨組織和個人物質、精神獎勵,充分調動了村干部抓集體經濟發展主動性、積極性。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