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走進博望區丹陽鎮百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記者看到十多平方米的房間內滿滿當當地陳列著水杯、碗筷、雨傘等各類生活用品,物品上都貼著對應的積分金額。“這里的商品都只換不賣,每到月底,村民們可憑積攢的‘文明幣’前來兌換。”百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齊道貴笑意盈盈。
“文明幣”如何積攢呢?面對記者的疑問,齊道貴翻開村里的《鄉村“道德積分”建設評分細則》,一一舉例:“積極參與村委會組織的文明實踐志愿活動,加20分;積極參加村委會組織的各類職業技術培訓,加10分;村民房前屋后、院內院外有種樹栽花,小菜園配有籬笆墻,加5分;孝敬長輩,悉心照料患病不能自理的長輩,加20分……”
“每一件都是村民們力所能及的小事,每一件都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齊道貴介紹道,為廣泛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百峰村積極優化積分評價體系,并明確了具體的加分和扣分標準,通過界定清晰、計量方便的評分細則,化無形為有形,引導村民積極向善、多做好事,爭做“文明人”、爭當“文明戶”。
2020年,百峰村積極創建“文明銀行”,把原本僅限于志愿服務的積分擴大為文明積分,并通過榮譽激勵和物質激勵,將文明積分變為“看得見的實惠”,廣泛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實現“精網微格”推動社會大治理。
去年7月,市文明辦、市委政法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局全面啟動鄉村“道德積分”建設工作,并在全市范圍內選取了首批15個基礎條件較好、有代表性的行政村開展試點。為積極推廣各村典型經驗,全市還先后組織開展了鄉村“道德積分”曲藝作品展演活動、“一村一品”特色工作路演比賽和全市鄉村“道德積分”建設現場推進會。
“通過前往試點鄉村實地考察和現場觀演,我們真切感受到鄉村‘道德積分’建設對改善鄉風文明的積極作用。可以說,相比之前村里推行的‘文明銀行’,鄉村‘道德積分’建設涵蓋的項目范圍更廣、積分操作性更強,也更受群眾歡迎。”齊道貴說,于是,百峰村主動申請,并于今年4月成為第二批試點行政村。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百峰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結合村民需求以及移風易俗、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努力摸索形成了具有百峰特色的典型做法。“我們不僅有線下的‘文明幣’,也有線上的‘道德積分’。這樣村里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廣泛參與。”齊道貴高興地說,現在村里的環境更好了,村民的鄰里關系也更和諧了。
今年74歲的夏振榮是土生土長的百峰村民,因家庭關系和睦、庭院環境整潔,多次獲得示范戶榮譽稱號及相應積分。“老伴經常拿著積攢的‘文明幣’去兌換,我們得到了實惠。沒想到,家庭環境整潔也能獲得積分,真是一舉兩得,現在打掃房前屋后更有勁了。”夏振榮笑著說。
像百峰村這樣的第二批鄉村“道德積分”建設試點村莊全市共有60個。各村積極參照第一批試點村的階段性推進情況和特色范本,結合鄉村實際、融合產業發展、整合工作抓手,不斷調整和優化“道德積分”的運行機制和活動內容,激發內生動力提高鄉村治理水平。截至今年3月底,鄉村“道德積分”建設第二批試點村累計參與農戶數4667戶,總積分達47385分。
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線上線下共同發力,開展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活動,充分利用應急廣播、倡議書、一卡通、宣傳標語、公益廣告,以及網格群、網站、微信公眾號、電子賀卡等,讓“小積分”融入群眾日常生活,不斷提升群眾參與“道德積分”的積極性和榮譽感。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孫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