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群眾需求在哪里,民生保障服務就在哪里。
近年來,我市針對城市困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出臺了《關于建立精準幫扶城市困難群眾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城市困難群眾“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以實施“弱有所保、業有所就、學有所助、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殘有所扶、老有所養、善有所為”八大幫扶工程為主要內容,分層分類提供多元化、常態化綜合救助幫扶服務。
隨著各項救助幫扶舉措的落地推進,越來越多的城市困難群眾享受到了“困有所扶”帶來的實惠。
“她們真好,就像自己的女兒一樣。”在雨山區西苑社區,馬鞍山“馬上送福”團隊人員每周定期前往高齡老人蔡華芳家,給老人量血壓,開展助潔、收納等服務,優質的上門服務讓老人對現在的養老生活格外滿意。
56歲的李云夫妻二人自下崗后沒有穩定工作,在政府的幫扶下搬進了花山區同意家園小區,實現了安居夢。“房租便宜,水電設施齊全,最重要的是不用到處搬家了。”前不久,提起生活喜人變化,李云充滿感激地說道。
在馬鞍山,群眾受益的,還遠不止于此。
通過“弱有所保”,將2萬余名城市困難群眾納入低保保障范圍,發放臨時救助3860人次680萬元。創新實施低保申報“快速通道”“綠色通道”,全面推行社會救助服務二維碼運用,處理申請救助3600余人次。將重病重殘低保邊緣人口低保辦理時限由20個工作日壓縮至10個工作日。
通過“業有所就”,2023年全市新增城鎮就業4.3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200余人,獲批認定省級“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62個。
通過“學有所助”,投入7900余萬元實施“獎、貸、助、補、勤、免”有機結合的城鄉學生資助政策,惠及3.2萬人次。
通過“病有所醫”,落實困難群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分別統籌支付2.5億元、4800余萬元、9000余萬元。在全省率先完成醫保服務熱線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的深入整合,實現“一號響應”“一平臺辦理”。
通過“住有所居”,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27.7%,發放公租房租賃補貼300余萬元。創新升級住房保障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公租房入住、交租、維修及退房的全過程聯動,確保困難群眾能夠享受優質安居生活。
通過“殘有所扶”,對2.3萬名困難殘疾人家庭實施生活用水、用氣等多項補貼政策,為1186名殘疾人免費適配基本型輔助器具,為599戶困難重度殘疾人開展家庭無障礙改造。
通過“老有所養”,為困難老年人發放每月不低于60元的低收入養老服務補貼,為4195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開展居家適老化改造,建成家庭養老床位1375張。
通過“善有所為”,在全省率先設立社區(村)慈善基金,已設立基金317個、募集善款1380萬元,幫扶困難群眾2.7萬人次。
此外,在八大幫扶工程實施過程中,我市還強化精細化管理,科學設置因殘因病等預警指標,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保邊緣人口、非低收入對象等自負合規醫療費用,分別設置1000元、2000元、3000元和2萬元預警線,及時收集、規范處理預警信息,提供救助保障,從而實現“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一項項暖心工程、一條條兜底舉措,匯聚成強大力量,將城市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網織得更密、扎得更牢。
同時,我市也將持續健全主動發現、快速審核、精準幫扶、跟蹤問效的幫扶機制,持續解決城市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著力打造社會救助領域高質量發展城市范例,努力讓城市困難群眾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記者 況安軒 通訊員 張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