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100多米長的300噸/年碳氣凝膠生產線,一個智能監控操作間,5位產線技術工人……3月13日上午,走進位于馬鞍山經開區的中鋼集團馬鞍山礦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碳氣凝膠生產車間,“智能化”成為最亮眼的標簽。
碳氣凝膠是一種輕質、多孔、非晶態、具有納米微孔結構的新型前沿納米碳材料。為了更好地提高鋰電池的續航能力,傳統的石墨負極材料正逐步被新興的硅碳負極材料所替代,而硅碳負極材料中的“碳”便來自這條生產線上結出的“碩果”——碳氣凝膠。
“這是國內首條實現百噸級規模的碳氣凝膠生產線。可以說,科研成果快速轉化帶來的先發優勢已成為公司最大的競爭優勢。”指著繁忙的生產線,公司總經理汪俊無不感到自豪。得益于產品的高性能,國內眾多鋰電池行業龍頭企業、負極材料企業紛紛“拋來橄欖枝”。
在汪俊看來,這一切都歸功于以“質”取勝的創新理念。依托中鋼礦院的國家級實驗平臺力量,該公司瞄準科技前沿領域持續突破,按照“引進吸收-研發創新-小試中試-產品量產”的路徑,不斷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
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此前,國內首條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生產線在該公司建成,目前產品已實現量產,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而企業剛剛實現成果轉化的球形加重材料也已轉入小批量生產階段。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瞄準“新”風口,搶占“新”賽道,園區廣大企業奮力向“新”而行——新成果不斷涌現、新技術加快落地、新動能持續釋放,正將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源源不斷轉化為質優效高的發展“增量”,賦能產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
在金山路和湖東南路交叉口的西北角,一座占地55畝的光通信產品產業園項目正拔地而起。產業園內,在2022年首屆“創業安徽”大賽上唯一榮獲“最具落地期待獎”項目的技術成果將在今年5月實現首次量產。
項目研發團隊的帶頭人便是安徽共芯光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許明。從業20多年,許明深切感受到加快各類芯片和核心部件國產化進程的緊迫感,“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光通信領域,他帶領團隊努力解決行業中光芯片、集成電路芯片、光交換等一個個重大“卡脖子”難題,實現產品的國產化替代和技術創新。“你看!這棟已經完成主體建設的4號樓就是芯片廠房。基于芯片生產嚴苛的環境要求,我們在一樓建設了防震動平臺。屆時,企業完全自主研發設計的光電芯片產品將在這里陸續面世。”許明表示。
在競爭同質化的當下,企業如何在紅海中“卷”出一片天?“就要靠創新,率先去做別人還沒有去做的事情。”不僅是這樣說的,許明也是這樣做的,共芯光子每年的運營費用中研發投入占比就高達80%。
深諳企業往往面臨創新成本高的困境,共芯光子還牽頭引入國家5G中高頻器件創新中心與馬鞍山經開區合作成立了化合物半導體光電芯片及器件創新中心,通過“共享廚房+技術服務+租用產線”模式,在馬鞍山孵化一批化合物半導體企業,打造化合物半導體產業生態圈。
像這樣由“政府主導、企業出力”的創新平臺在馬鞍山經開區并不是唯一一個。截至目前,園區共擁有國家級研發平臺12個,占全市比重54%;省級研發平臺70個,占全市比重近三成。2023年,園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家,總數達167家。
“創新領先一步,發展領先一路。”馬鞍山經濟發展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費玉彬表示,園區將堅定下好創新“先手棋”,錨定新能源汽車“首位產業”及裝備制造、綠色食品、能源電子三大主導產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把創新鏈的好技術轉化為產業鏈的新應用,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注入強勁新動能。
文/記者 任德玲 劉挺 通訊員 姚杰超
圖/記者 唐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