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走進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忠陳村,連片的溫室大棚內,猶如褐色小傘般的羊肚菌破土而出,“撐起”新一年農民致富的夢想。一有時間,全國人大代表、忠陳村黨總支書記劉惠貞,就和工人鉆進大棚,查看羊肚菌的長勢。
產業興,鄉村才能興。自2018年當選忠陳村黨總支書記,劉惠貞的目光時刻不離產業項目發展。在她的認知里,鄉村要振興,不能只靠“輸血”,更重要的是自身“造血”。
走訪黨員群眾,傾聽發展建議,帶領村兩委班子申請項目、爭取資金……在劉惠貞的帶領下,短短幾年,忠陳村滿目新顏,村集體收入從5萬余元增至110萬余元,昔日的“軟弱渙散村”變身為今天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如今,忠陳村先后建成占地90余畝的大棚54個,采用“自主經營+出租”的管理模式,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0多萬元收入;村里還盤活了閑置資產,將老村部舊址改造成服裝加工廠,有效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目前,該服裝加工廠已開設第二家分廠。
產業發展快,全靠“車頭”帶。鄉村的產業振興,離不開一支深愛這片熱土的青年創業人才隊伍。劉惠貞也深諳其理:“我們村里有9家養殖戶,5家種植大戶,全是青年人才。他們有想法,有干勁,能帶著大伙‘闖出’致富路。”
身為一名來自農村的全國人大代表,在去北京參會前,劉惠貞特意關注起這些鄉村振興路上的“領頭雁”,從村兩委干部到青年創業人才,劉惠貞深入調研他們的工作,仔細傾聽他們的聲音。“我是來自農村的代表,要帶去最能反映基層的聲音。”
“目前農村發展依然面臨著青年人才流失、匱乏的現狀,如何讓人才愿意回流農村,讓農村能夠吸納和留住人才,是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關鍵。”劉惠貞坦言。
她建議,要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分布適宜、作用明顯的新型青年職業農民隊伍,不僅培養和強化他們的家鄉情懷意識,更要優化和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增強和提升干事創業的本領,增強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
留下人才,更要留好人才。今年初,北方地區遭遇強降雪,給農村種養大戶帶來困難,對此,劉惠貞特意新增了一條“支持返鄉創業人才及種養大戶金融制度改革”的建議。“希望國家能為一線種植養殖大戶出臺時間上更為寬松的農業貸政策,要讓他們在農村創業有勇氣,更有底氣。”劉惠貞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