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轉型是制造業企業的“必修課”。
數字賦能,奮勇爭先。和縣經開區借助創建安徽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的發展契機,以促進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為目標,針對本地優勢產業,開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和園區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有力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
數字化轉型升級 企業迸發新活力
一年之計在于春,鉚足干勁抓生產。正月初七,天能電池集團(馬鞍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能馬鞍山公司”)便實現了100%達產。工人們在生產線上不停作業,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
作為新能源電池龍頭企業,2023年,天能馬鞍山公司全年完成銷售收入35億元,實現利稅1.67億元。亮眼的成績背后,是企業一直堅持實施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戰略。
在天能馬鞍山公司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偌大的生產指揮中心大屏上,各車間開工人數、當日實時生產量、月度生產情況等各種生產數據清晰可見。切換到馬鞍山基地智慧決策管理中心界面,月度產量達成、生產能耗達成、成本指標、送維不良率及前三問題等條形、環形圖分析結果一目了然。
“你看,我們在這個生產線控制機柜上加裝了網關,這樣就可以實時進行數據采集,設備運行狀態都在掌控之中,生產也更透明。”天能馬鞍山公司流程信息化科運維工程師李仕煜說。
在制造業數字化發展大潮中奮力前行,天能馬鞍山公司從現實場景出發,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電池制造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生產總用工從每萬套113人下降到80人,實現了生產效率的最大化、成本最優化。
“今年,天能馬鞍山公司將以‘三化一變’為指引,聚焦高度自動化、深度數字化、局部智能化和關鍵業務變革,實現更好、更智能和更快的智能制造全面推廣落地。”天能馬鞍山公司辦公室主任侍子強表示。
作為一家生產光伏設備及元器件的企業,安徽晶飛科技有限公司實現了高度智能化生產。由于機械手臂的大量使用,企業生產一塊完整的光伏組件(不包括測試),只需要5-6個小時。
“去年,我們對150臺設備進行聯網改造,購買了物聯網平臺、MES管理平臺和生產車間數字化大屏,建立了企業數字化工廠一體化管理平臺,降低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效率。”安徽晶飛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徐斌說,目前,流水線每個生產終端都可以實現實時監控,良品率、優品率、廢品率、生產能耗一目了然。
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為高質量發展加“數”賦能
站上數字化轉型“大舞臺”,和縣經開區越來越多的企業實現了踏“云”而上,與產業數字化實現了“雙向奔赴”。
記者了解到,按照“先典型引路、后全面推廣”的實施路徑,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分類施策,目前,和縣經開區完成了14家園區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項目,提升了企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企業端如火如荼開展數字化改造提升的同時,和縣經開區也從園區占比較大的化工新材料企業入手,建設了園區化工新材料工業互聯網行業大腦平臺和企業綜合服務平臺,通過數字化服務,賦能園區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完成產業設備運行動態數據、生產經營數據、基本情況數據采集、監測,提高企業經營決策效率。
下一步,和縣經開區還將進一步“乘勝追擊”,帶動更多企業加入到“智改數轉網聯”隊伍中,并努力實現“行業大腦平臺”更好服務于管理和決策,“企業綜合服務平臺”更好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為高質量發展加“數”賦能。
文圖/記者 黃瑩 通訊員 鄭穎 賈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