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行駛船只通過引江濟淮蜀山船閘)
一群鳥兒揮動著羽翼,從蔚藍的天空中俯沖而下,掠過碧綠的長江之水,又盤旋在廣袤的農田之上……
2022年12月30日,經過建設者們多年的辛勤建設,國內在建規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調水工程———引江濟淮工程成功實現試通水通航,汩汩“南水”流入千家萬戶,長江淮河實現歷史性“牽手”。
9月23日,記者從引江濟淮合肥蜀山樞紐出發,一路向北,沿江而行,感受安徽“一號工程”在江淮大地上的脈動。
引江調水“解渴”皖北
仲秋,亳州市城南調蓄水庫生機盎然,微風輕拂水面蕩起陣陣漣漪。清澈寬闊的水面上,成群結隊的水鳥在游水嬉戲。
作為引江濟淮工程江水北送段的重要一站,引調而來的長江水順著淮河與西淝河一路北上,最終通過管道運送至這座占地約3000畝的水庫。不遠處的亳州城南地表水廠正在對引調水凈化處理,通過城市供水線路將水送往千家萬戶。
送一江清水,惠千萬民生。
亳州地處皖北平原,屬于極度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不到全國的四分之一。水資源的匱乏,逐漸成為制約亳州發展的桎梏。
“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完工以后,極大的解決了皖北地區飲用水量少質差問題,隨著引江濟淮工程的逐步推進,長江水通過新建的各級樞紐和水道在江淮大地上奔涌,越來越多的皖北居民能隨時隨地用上清潔、充足的地表水。”合肥建管處處長、工程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同如說。
引江濟淮工程自南向北劃分為引江濟巢、江淮溝通、江水北送三大段落,供水范圍涉及河南、安徽兩省15個市55個縣(市、區),輸水線路總長723公里,受益范圍7.06萬平方公里,惠及皖北、豫東5000多萬人口。
早在約兩千年前,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后,曾設想開鑿一條人工河,使淮河的戰船能夠進入長江。歷史上的引江濟淮工程無果而終,但在今天的中國,溝通江淮的愿望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不斷照進現實。
進入新時代,引江濟淮工程全面提速。
2015年3月國務院批復項目建議書,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可研報告。2016年12月29日,引江濟淮工程建設動員大會召開。2017年9月,水利部、交通運輸部聯合批復《引江濟淮工程(安徽段)初步設計報告》,總投資875.37億元,建設總工期72個月。
2萬余名工程建設者經歷汛期洪水等考驗,2022年12月30日,引江濟淮工程試通水通航暨二期工程開工儀式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派河口水上服務區舉行。現場一聲令下,各級泵站開始提水,船閘打開、船舶通行,長江與淮河實現歷史性“牽手”。
為候鳥“讓路” 助魚類“暢游”
記者來到樅陽縣菜子湖畔,菜子湖上煙波浩渺,搖曳的蘆葦蕩中不時傳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再過一段時間,數以萬計的鳥兒將來這兒覓食過冬。
菜子湖承擔著引江濟淮工程中的引江和通航任務,按最初方案,航道將在湖區內按最經濟的路徑設計,在枯水季節,需要抬高水位1到2米,以保證通航安全。在設計方案論證階段,有專家注意到,每年冬季都有不少白頭鶴等珍稀瀕危鳥類,集中在菜子湖幾個特定區域覓食和過冬。原設計方案抬高枯季湖泊蓄水位會導致灘涂面積縮減,候鳥生存空間和食物都會減少。
引江濟淮安慶建管處處長裴看元表示,為保護候鳥棲息環境,引江濟淮工程專門增加了約1.5億元投資,將航道西移約一公里,遠離團結大圩鳥類集中分布區。
樅陽縣自然資源規劃局濕地管理股股長吳風云介紹,菜子湖上每年來過冬的候鳥中,有國家一級保護的白頭鶴、東方白鸛5種,國家二級保護的有20多種。“為了加大對候鳥濕地的保護,我們定期對湖面進行全面巡檢,每月至少6次,重點巡查亂丟生活垃圾、亂設捕鳥網、漁網等對鳥兒有傷害的行為。另外,加強對周邊居民的宣傳力度,樹立共同保護候鳥的理念。”
除此之外,為保證魚類洄游暢通,引江濟淮工程還安排了約2.5億元專項資金,為魚類增設了5處魚道,以保持魚類洄游暢通。其中,樅陽引江樞紐的魚道便保障了魚類可以在長江和菜子湖之間洄游,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利工程對流域生態的影響,切實保障水生態環境。
“一渠清泉干凈水、一道靚麗風景線、一條生態經濟帶”的美好愿景正從安徽大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