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全線貫通運行,“一渠清泉干凈水、一道亮麗風景線、一條生態經濟帶”的美好生活從藍圖變為現實。引江濟淮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國家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工程,集供水、航運、生態綜合效益于一身。引江濟淮建設者們把生態文明優先理念貫穿建設的各個方面,為候鳥“讓路”、為魚類“修道”,打造出一條亮麗的生態文明風景線。
向巢湖補水助生態復蘇
據介紹,自項目規劃以來,如何保障引江濟淮輸水水質,一直都是重要考量。巢湖,幾乎是引江通道繞不過去的節點。湖泊不僅能夠起到調蓄作用,還可以減少開挖河道。若巢湖水質不佳,可能就會把不達標的水北送。
為了保證引江濟淮一江清水北上,在規劃期間,有專家提出兩條引江通道都不入湖,通過開挖新河道,繞過巢湖,避開巢湖水質影響。但是這個方案要多挖40多公里的渠道,投資將會進一步加大。
最終,確定的是“小合分線”方案。所謂“合分”,就是“有合有分”,即在兩條引江通道都入湖的前提下,另外再沿巢湖南岸新開一段輸水渠道,可將菜子湖線引江水和經巢湖南部湖區輸送的西兆河線引江水直接引到派河河口。當巢湖水質符合標準的時候,江水入湖后,進行水體交換,工程可從白石天河口引巢湖水;而當巢湖水質不達標的時候,江水則繞過巢湖,直接北上送到派河口,保證一江清水北上。
據了解,引江濟淮年均可向巢湖生態補水5億立方米以上,促進江湖水量交換和湖區水體流動,提升湖區水環境容量。
為候鳥讓路護鳥兒過冬
9月26日,記者來到樅陽縣菜子湖畔,菜子湖上煙波浩渺,搖曳的蘆葦蕩中不時傳來陣陣清脆的鳥鳴,再過一段時間,數以萬計的鳥兒將來這兒覓食過冬。
菜子湖承擔著引江濟淮工程中的引江和通航任務,按最初方案,航道將在湖區內按最經濟的路徑設計,在枯水季節,需要抬高水位1到2米,以保證通航安全。在設計方案論證階段,有專家注意到,每年冬季都有不少白頭鶴等珍稀瀕危鳥類,集中在菜子湖幾個特定區域覓食和過冬。原設計方案抬高枯季湖泊蓄水位會導致灘涂面積縮減,候鳥生存空間和食物都會減少。專家詳細分析了東方白鸛、黑鸛、大鴇、白鶴、白頭鶴等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鳥類在菜子湖等工程影響區域的遷徙、活動情況及生境要求,將原設計方案大幅度調整——航道西移約1公里,遠離鳥類集中分布區。
引江濟淮安慶建管處處長裴看元表示,為嚴格保護候鳥棲息生境,引江濟淮工程專門增加了約1.5億元工程投資,對航道西移約1公里,遠離團結大圩鳥類集中分布區。同時,11月至次年3月,降低水位,保證候鳥越冬棲息濕地,并且修復附近濕地,改善湖區濕地環境。工程利用湖區航道疏浚土方,在航道東側填筑濕地,結合微地形改造布設苦草、黑藻、菹草等耐水植物,為候鳥提供優質棲息地。
樅陽縣自規局濕地管理股股長吳風云稱,菜子湖上每年來過冬的候鳥中,有國家一級保護的白頭鶴、東方白鸛5種,國家二級保護的有20多種。“為了加大對候鳥濕地的保護,我們定期對湖面進行全面巡檢,每月至少6次,重點巡查亂丟生活垃圾、亂設捕鳥網、漁網等對鳥兒有傷害的行為。另外,加強對周邊居民的宣傳力度,樹立共同保護候鳥的理念。”
不光是調整線路,從2018年開始到2023年,引江濟淮工程選擇了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安徽大學等科研院所,對菜子湖候鳥進行長期跟蹤監測和研究。
為魚兒修路保洄游暢通
除了對鳥的保護,還有魚類。樞紐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有可能對魚類的棲息環境和活動造成影響。
樅陽引江樞紐,是引江濟淮工程中建設難度最大的水利樞紐,難點之一就是面臨著巨大的生態環保壓力。
菜子湖屬通江湖泊,江湖之間保持互通對于魚類的棲息和繁殖非常重要。記者看到,這里建有入江和入湖的雙向魚道,以保障魚類在長江和菜子湖之間洄游。長達680米的魚道工程,由仿自然通道段、魚道段及調節池組成。為了使工程建設最大程度接近原有的自然環境狀態,過魚通道設計為蜿蜒曲折、寬窄相間的仿生態布置,這將保護該流域內魚類種群特別是珍稀魚類的繁殖,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利工程對流域生態的影響,切實保障水生態環境。
通過和魚類專家研究,出于對恢復和改善長江與菜子湖連通性方面考慮,設計者們利用老河道及已有涵閘增設過魚設施,并增設了增殖放流站,用于水生動物洄游時通過大壩,為魚類打開“生命通道”,使其順利完成大自然賦予的使命。
引江濟淮工程還安排了2.5億元左右專項資金,為魚類增設了5處魚道,以保持魚類洄游暢通。其中,樅陽引江樞紐在原樅陽閘位置新建過魚設施(魚道)。
“另外,在泵站每個孔的水下都安裝有攔魚電柵,利用通電的電極柵在水中形成電場,形成屏障,以防止魚兒靠近泵站,避免魚類受到傷害。”裴看元說道。
水環境治理 建生態長廊
為了加強引江濟淮工程沿線生態保護和相關水利設施建設,確保引水水質和防洪安全,樅陽縣還投入了數十億元組織實施縣城水環境綜合治理、農村環衛一體化、鄉鎮污水綜合治理等項目,將城區所有主要水體連通,新建長河航道五七圩濕地公園,配套引江濟淮工程沿線旅游開發。
樅陽縣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縣城濱江而立,城區擁有連城湖、蓮花湖等多個湖泊。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水環境治理壓力也不小,要保護長江水質,湖泊自凈能力非常重要。為控源截污,提高湖泊自凈能力,該縣啟動了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城區所有主要水體連通流動。
通過水系連通、清淤疏浚、沿線截污、水生態修復、景觀綠化等一系列水利措施、水生態修復工程措施等,打造長江綠色生態景觀長廊。
目前,沿江地區血吸蟲感染的風險仍然存在,釘螺則是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一個陽性釘螺可以釋放出成千上萬的尾蚴。在引江濟淮中,為了防止血吸蟲向北擴散,樞紐工程中用混凝土做護坡,以遏制釘螺向北擴散。
如今,引江濟淮一期工程試通水試通航,“一渠清泉干凈水、一道亮麗風景線、一條生態經濟帶”的美好生活也即將從這里啟航。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張劍/文 任逸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