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家事”,更是“國事”。
作為全國首批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近年來,我市搶抓入選國家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等重大機遇,著力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居家和社區幸福頤養服務體系,在養老服務改革方面頻頻“出圈”,改革試點工作獲評全國優秀等次,經驗做法入選全國改革試點優秀案例,全市養老事業全面快速發展。
通過建章立制,我市著力發展模式多樣、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逐步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不斷提檔升級,“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正逐漸變為現實。
“政策扶持+數據賦能”
打通醫養康養“最后一公里”
無論選擇何種養老方式,醫養結合都是破解老年人健康養老問題的關鍵之舉。如何更好更快地將醫療服務植入養老服務,減少失能、半失能老人往返醫院的頻率,成為我市破題養老兜底的關鍵。
家住花山區大北莊小區的張老先生夫婦,已是耄耋之年。老兩口習慣了市中心的便利生活,舍不得搬去孩子家。2022年,一家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辦理了家庭養老床位。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花山區一家養老服務中心將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搬”到老人家中,兩位助老員成為兩位老人的專屬貼心“管家”。
硬件方面,老人家中完成適老化改造,安裝了智能一體化床頭設備帶、一鍵呼叫報警等裝置,“云”查房成為可能,既便于健康數據檢測,也免去子女后顧之憂。軟件方面,兩名助老員定期上門,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生活護理、健康管理、醫療康復等20余項專業服務,讓兩位老人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優質的養老服務。
如今,像這樣的家庭養老床位我市共建有1375張,適老化改造惠及失能老年家庭4243戶。為了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我市將養老服務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制定出臺了《馬鞍山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回應了老百姓比較關注的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醫養結合、家庭照護、服務價格等熱點、難點、堵點問題。此外,我市通過分類給予每人每年50元、120元不等的通訊補貼,開展“視頻+上門探訪”等形式,累計救助突發意外風險的居家老年人1200余人次,打通了失能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滿足需求+提質增效”
讓社區居家“養老”變“享老”
日前,“馬上送福”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助老員許俊香敲開了花山區豐收佳苑小區75歲老人丁方龍的家門。
剛進門,身穿綠馬甲的許俊香就先洗干凈手,來到躺在沙發上的汪金鳳身邊,手法輕柔地幫她按摩肩頸、胳膊和腿。按摩了好一陣子,許俊香又開始拖地、燒水、擦拭家具。不一會,屋子里便亮堂了起來。
退休后的丁方龍老兩口原本過著平淡幸福的生活,幾年前,老伴汪金鳳因腦血栓導致半身不遂,癱瘓在床,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因兒子也生病在家治療,照料老伴的重擔都壓在了丁方龍一個人身上。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丁方龍雖然身體硬朗,但隨著年紀增長,他也覺得有些“吃不消”。
這時,政府的關懷讓一家人重拾對生活的希望。
一年前,丁方龍家庭免費享受“馬上送福”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助老員許俊香定期上門,為老兩口提供保健按摩、打掃衛生、整理收納、精神慰藉等服務。許俊香熱情、細心、能干,老兩口也把她當作家人一樣看待。“小許常來看望我們、照顧我們,帶來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的溫暖,讓我們有勇氣過好未來每一天。”丁方龍說道。
近年來,我市與長三角地區先進城市及品牌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入南京三胞、上海互聯等社會資本和專業力量,對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實施品牌化、連鎖化運營,培育打造“馬上送福”“小馬家護”兩個特色養老服務品牌團隊,構建形成以市縣兩級智慧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為平臺、服務站點為載體、專業服務團隊為依托、線上線下相結合、“一鍵式響應”“一刻鐘即達”的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模式。
圍繞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我市通過政府購買“點單式”居家養老服務,向高齡、失能等特殊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上門助餐、助浴、助潔、助醫等基本服務,滿足老人多元化需求。截至目前,共累計為3815名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45萬人次。
“分層分類+全域覆蓋”
繪制“養老地圖”托起“夕陽紅”
素雞燒肉、蝦皮燒雜醬、清炒生菜、平菇蛋湯……8月11日11時許,在安民街道花園社區的翡翠園助餐中心,73歲的王元才打了三菜一湯,習慣性地坐到靠窗的位置慢慢享用。“在二樓參加完活動,就能到一樓吃飯,太省心了!”王元才笑道。
75歲的張錦云是中崗社區食堂的常客,除了來食堂解決早、午飯,他還喜歡與其他老人一起在這里坐著聊聊天、喝喝茶、看看書。
有活動空間、有可口飯菜,這兩樣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老年助餐中心的“標配”。據了解,目前,我市已累計建成養老服務三級中心441個、老年食堂323個,初步構建了以街道級綜合體為核心,以社區中心(站)、老年食堂等為載體的“1+N”設施網絡。
這樣的養老服務也延伸到了農村。
我市因地制宜推進農村養老服務中心(站)連鎖化運營,探索“騎手式”上門服務,農村留守、失能等老年人周上門探訪率達100%,年探訪量達629.38萬人次。通過探索“資本下鄉”,我市推動了像當涂縣石橋鎮養老服務中心等22個鄉鎮敬老院的改造提升,升級后的農村敬老院采用社會化運營模式華麗轉型為區域性、護理型、互助型養老服務中心,讓農村老年人也能享受到“家門口”的養老資源。
從“保基本”向“優品質”躍升,我市也在不斷探索。在打造了“江東頤養”“依瑞佳”“富園康華”等一系列養老機構品牌后,我市以“同城頤養”為目標,引入社會資本,建設了集居家頤養、混齡社區、機構養老三位一體的“陶然里”和“頤然”兩大城市頤養社區,探索打造代際融合型居家養老舒適生活圈。
兜底有保障,普惠有支撐,高端有選擇。未來,我市將打破養老院“圍墻”,讓老人們安享暖心、有品質的幸福晚年。
記者 張令琪 季晨辰
實習生 孫文 通訊員 戴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