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馬鞍山市“奮力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邀請市住建局黨委書記、局長田雁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陶有祥,市交通運輸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陳衛東圍繞“聚焦城鄉建設高顏值,打造城鄉美的‘白菜心’”進行專題發布。
提升城市品質 建設大美城鄉
城鄉建設,關系城市顏值,關乎民生福祉。三年來,我市大力推動水環境治理、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海綿城市建設、城市更新、建筑業發展等各項工作,住建事業取得明顯成效。
促進“住有宜居”。我市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著力解決棚改安置難問題,2020年至2022年,已實施各類棚戶區改造18896套。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由基礎型向提升型、完善型跨越,2020年以來,改造老舊小區257個。
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我市堅持綠色源頭減排、灰色過程暢排、藍色末端控排等多措并舉,打造“長三角濱江多雨工礦型”海綿城市示范,建成了長江東岸環境綜合整治、正午路等一批群眾滿意度較高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改善“城市水環境”。我市圍繞“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流域治理、依法治理”的治理路徑,開展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先后完成了320個住宅小區、1150公里雨污水管網、57條水體綜合治理和7個易澇點改造等,進入常態化、長效化運營階段。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2021年以來,我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總額約828.28億元,巢馬城際鐵路、寧馬城際鐵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交通項目支撐強勁有力,九華東路、馮橋路等內部交通路網不斷優化,紅星中學新校區、秀山醫院二期等重點項目投入使用。
擦亮環境底色 建設和美鄉村
三年來,我市以全面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為重點,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鄉村建設,促進農村產業強、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
全域實施,人居環境打造“新樣板”。我市聚焦“三大革命”,突出示范引領、建管同步,三年來改造無害化衛生廁所60328戶,設立鄉鎮農村改廁服務站38個,建成集中式村級污水處理設施426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農村環衛作業市場化率達100%。
多元探索,環境整治實現“新突破”。持續推進“五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實施“五小園”等小微改造。圍繞改廁治污、公共環境整治提升、道路暢通等建設任務,建設58個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認定市級美麗宜居自然村莊1015個、創建農村美麗庭院21734戶。
產業助力,擦亮美麗鄉村“新名片”。我市加快農村“三變”改革,提升鄉村接待能力,打造融鄉情、觀光、體驗、美食于一體的7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盤活農村土地、宅基地、房屋等閑置資源,開展含山褒禪山、和縣雞籠山、當涂大青山等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建設,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黨建引領,激發和美鄉村“新動能”。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把調動群眾積極性貫穿和美鄉村建設全過程。全域推行“黨建+信用”,探索村民自治形式,暢通村民參事議事渠道,涌現出和縣宋橋“老徐工作室”、當涂均慶“村民議事會”等一批典型。
堅持交通先行 加速融“長”入“寧”
近年來,我市聚焦交通“先行官”,以“擴門戶促融合、提能級強中心、升品質優質量”為總體發展思路,加快融“長”入“寧”步伐,不斷提升互聯互通水平。
路網結構優化完善。馬鞍山“兩橫兩縱”高速公路骨架網加速形成,普通國省干線路網質量逐步提升。全市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的對外聯絡通道,以縣、鄉道為支撐的內外銜接通道。其中,我市高速公路面積密度5.31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安徽省第一。
示范創建成效明顯。我市加快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建設,做好縣鄉公路提檔升級、雙車道改造、自然村通硬化路,全力服務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近五年新改建農村公路約1700公里,全市縣、鄉、村三級農村公路路長制管理體系構建率達到100%。我市被交通運輸部列為全國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市。
港口經濟持續發展。長三角地區首個鐵水聯運工程——鄭蒲港鐵路專用線正式投入運營。2020年以來,長江物流、快捷物流等5座碼頭先后竣工驗收投入使用。今年上半年,外貿、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全省第1、3、4。
下一步,我市將加速推進重點交通工程建設,寧馬高速“四改八”年內建成通車;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探索創新養護新模式;加快推進江海聯運建設,做大做強港口經濟。
記者 鄧婷婷 實習生 高含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