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環境好,哪里就是要素的聚集地;哪里環境差,哪里就是發展的“鹽堿地”。
優化環境,是每個城市必答的命題,亦是必擔的重任。在開展“思想大解放、環境大優化、能力大提升、作風大轉變、任務大落實”和“六破六立”大討論中,我們要對標滬蘇浙,學標桿、比水平,在推動環境大優化上奮勇爭先,查找營商環境、創新環境、干事創業環境上的差距,借用滬蘇浙的“經驗之水”,澆灌馬鞍山的發展沃土,不斷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學標桿、比水平,在推動環境大優化上奮勇爭先,必須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從“1.0”到“6.0”,上海的營商環境歷經數輪優化行動,積極應對新賽道、新業態、新模式對營商環境提出的新命題;江蘇一體推進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個環境”建設,激發營商環境的“乘數效應”;20年來,浙江接續開展“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數字化改革等,如今為了讓營商環境更舒適,實施了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近年來,馬鞍山的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但對標滬蘇浙,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要常態化學習借鑒滬蘇浙新經驗、新做法,及時完善政策措施,營造“人人重視營商環境、人人都是營商環境、時時處處都講營商環境”的良好生態。要把企業家當成自家人,想企業之所想、想企業之將想、想企業之未想,深化為企服務“十”字工作法、“采石會客廳”等有效做法,及時為企業排憂解難。
學標桿、比水平,在推動環境大優化上奮勇爭先,必須打造一流創新環境。城市未來,系于創新。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滬蘇浙堅持以戰略眼光緊盯創新“先手棋”,將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第一引擎,用創新激活產業高質量發展效能。滬蘇浙的發展實踐啟示我們:唯有創新,才能讓城市擁有生生不息的動力;唯有創新,才能挺過轉型之痛、闖過轉型之關;唯有創新,才能擺脫空間和資源環境約束。我們要贏得未來,必須像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一樣打造一流創新環境,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在資源配置、基礎設施、科研平臺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學標桿、比水平,在推動環境大優化上奮勇爭先,必須打造一流干事創業環境。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識者竭其謀。滬蘇浙注重為干事者營造“沃土”,支持改革者、鼓勵創新者、寬容失誤者,搭建爭先創優、賽場賽馬的跑道和平臺,這也是滬蘇浙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重要保障。我們要牢固樹立以實績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的導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為識別干部、評判優劣、獎懲升降的重要標準,推動“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要在一線錘煉干部隊伍,讓黨員干部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干、壯筋骨,練就鐵肩膀,錘煉真本領。
立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奔涌;踞群山之上,更覺長風浩蕩。我們要拿出攻堅克難的勇氣、堅持不懈的韌勁,全力打造一流發展環境,把“任務書”變成“施工圖”,把“時間單”變成“計程表”,披荊斬棘向前沖,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
馬鞍山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