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萋萋、曲水環抱,夏日清風下,那一叢叢美人蕉亭亭玉立、萼紅灼灼。7月5日,走進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新建成的生態濕地構建起水質凈化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綠色生態屏障,一幅秀美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這是全市農村首個建成使用的生活污水治理生態濕地項目,好比給生活污水裝上了‘大濾芯’,由于采用的是生物治理法,水變清了,景也美了,一舉兩得。”村干部李保根說,農村廚房污水、生活洗滌與沐浴污水,又被稱為“灰水”,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在以往,對于農村“灰水”的處理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措施,長期直排,會不斷造成水體中氮、硫、磷的含量增高,嚴重的可能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破壞水環境,不僅給群眾生產造成損失,更會影響人體健康。
6月底正式完工的七房村生態濕地項目總投資40萬元,濕地面積1500平方米。項目從設計之初就圍繞著農村“灰水”處理精準發力,適當改造農村池塘、河道、閑置土地等進行建設,通過管網直通農戶家,集中收集廚房下水、洗澡水等“灰水”,利用濕地的土壤、植物、水生動物和微生物共同過濾、吸收污染物,實現循環利用。
據了解,這種“灰水”處理方式好處多多:處理方式靈活,系統適配性強。以“預處理+復合濕地系統”為主,對于個別居民點因標高、地形等原因無法接入生態濕地系統的采用“化糞池+厭氧儲存桶+資源化利用”方式,實現因地制宜、區別對待的資源化處理;運維成本小,系統可持續性強。僅需定時對格柵、清掃口、檢查井等進行清理,保證回流泵、提升泵等電路設備的正常運行即可;濕地由生態溝渠、水生植物塘、景觀塘等模塊共同組成,具有極強的造景功能和生態處理功能,經核算,每年可削減污染物COD0.36噸,氨氮0.91噸,總磷0.48噸,總氮0.08噸,懸浮物0.31噸,將大大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周邊環境質量水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烏溪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農村污水治理上持續發力,因地制宜不斷推動農村污水試點工程建設,做好已建項目的運營和維護,在推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上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文圖/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