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谷雨前后是春茶采摘的黃金時期,4月18日,和縣第六屆茶文化節正式開幕,在和縣功橋鎮長建村的十里長崗上,放眼望去,一壟壟茶樹隨山蜿蜒,如海浪般舒展開來。身著藍色碎花服的采茶女挎著小竹簍,穿行其間,伴隨著指尖在茶樹上不斷翻飛跳動,一片片鮮嫩的茶葉被采摘下來、收入簍中,不一會兒,她們身上的小竹簍里就鋪滿了厚厚一層嫩綠的茶芽。
“我們組織村里的茶農采摘茶園里的單芽茶鮮葉,要求無茶梗、蟲斑、雨水葉、雜質,茶葉鮮活。”安徽省茗聞天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張春成告訴記者,原料是成就佳品的基礎,南義山茶對原葉的要求十分精細。南義山茶之所以深受歡迎,除了口感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純天然、無污染。茶園位于十里長崗上的丘陵地帶,是原和縣國營茶廠所在地,土壤為有利于茶樹生長的黃棕壤,PH值在4.5至6.5之間,土質疏松透氣,排水好,無污染,周圍被生態保護林所環繞,形成了獨特而良好的生態環境。
據地方文獻記載,在和縣南義的丘陵地帶,民間種茶已有數百年歷史。周邊村民過去種茶都是自給自足,沒有形成規模,直到1972年,當地才創建了國營和縣茶場。為適應市場需要,時任和縣國營茶場技術員、場長的姜明攜徒弟賈其付,親赴浙江龍井茶產區和南京雨花茶產區取經學習,在吸收了龍井茶和雨花茶制作技藝的基礎上,形成了南義山茶獨特的制作技藝。2013年,由安徽省茗聞天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接管經營,并對整個茶園的環境進行整治,改變管理及經營理念,使得這一片古老的茶園煥發新姿。
和縣南義山茶制作技藝為傳統純手工技藝,加工器具使用電炒鍋,工藝上融合了龍井茶和雨花茶的制作技巧,包含采摘、攤青、殺青、攤涼、揉捻、初焙整形、攤涼、復焙提香等八道工藝,制作過程有抓、翻、托、抖、撒、壓、攤、蕩、揉、搓、拋等十一種手法,先高后低,多抖少悶,抖悶結合,動作連貫,一鍋到底、一氣呵成,形成了南義山茶自身獨特、鮮明的風格。
賈其付是和縣南義山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7歲時跟隨父母來到原國營和縣茶場生活,17歲初中畢業后在茶場拜姜明為師,學習制茶,耳濡目染下,一縷和縣南義山茶的鮮靈香氣早已扎進他的心中,生根發芽,如今他從事手工炒茶已有43年。為了讓和縣南義山茶制作技藝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得以傳承,他通過師帶徒手口相傳形式進行免費教學,帶領當地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步學習掌握這項非遺技術。
手工茶珍貴,在于其溫度和靈魂,在于一道道工序背后炒茶師們的堅守,是汗水與堅持換來的歲月沉淀。由于經常接觸200攝氏度高溫鐵鍋,賈其付的一雙手早已布滿了灼燙痕跡。“手工制茶難免要受皮肉之苦。我從小就跟著師傅學習手工制茶,最初每當指尖劃過高溫炒鍋時,不免有些退縮,后來才慢慢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傳統制茶技藝的精髓。”賈其付說,作為非遺傳承人,他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其中,將這一門傳統工藝傳承弘揚下去。
記者 胡越 通訊員 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