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計劃流轉500畝土地,擴大油菜、小麥和再生稻種植規模,探索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多種糧、種好糧。”在和縣功橋鎮,有一位年輕的種田大戶,叫黃世平。早在十年前,黃世平便成立了世平家庭農場,在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同時,還自創了“良種+新技術+新肥料”的種糧“技藝”,增產增效明顯。
鄉村振興,農業是基礎,產業是關鍵。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不僅可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更是增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天氣晴好,溫度節節攀升。在和縣歷陽鎮龍華村瓜蔞種植基地,管理員張兆平和同事們正忙著除草,精心呵護著這片“希望的田野”,預計今年9、10月份便可以收獲第一批瓜蔞子。龍華村黨支部書記高保華告訴記者,這65畝瓜蔞產業項目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至少13萬元,帶動30多戶脫貧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烏江鎮“三菜一塘”農產品供應鏈集配中心,生鮮配送車進進出出,載滿了蔬菜、水果、肉類、大米等農副產品,12家種養殖大戶的農副產品銷售難問題徹底得到了解決。突出“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烏江鎮有針對性地扶持和引導駐馬蒿子、新圩花菜、金馬大米、宋橋草莓、石山茶果等特色農產品做大、做強,形成品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元發展,以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
錢袋子“鼓起來”,生活也要“美起來”。如今,漫步在和縣鄉村,村村通、組戶通道路寬闊平坦,串起了鄉村好風光。
在香泉鎮泉水村,道路寬敞平整、兩側綠樹成蔭;村莊內鳥語花香、水清草綠,房前屋后干凈整潔……今年3月以來,香泉鎮通過“賽成績、表態度、拼效率”等方式,激發各村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的熱情。
“環境靚起來,心情也跟著爽朗起來。”泉水村村民楊麗珍開心點贊,并積極加入人居環境整治隊伍,攜手創建美好家園。
圍繞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今年,和縣以“兩強一增”行動為抓手,不斷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強鄉村產業、做美鄉村環境、做優鄉村治理,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聚焦農業“強”。和縣壓緊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3.77萬畝,找回耕地1.1萬畝。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全力推進老壩站、滁河防洪治理項目等8個水利工程建設,確保糧食穩產增收。
聚焦農村“美”。圍繞鄉鎮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和縣將持續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片,高標準建成4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6個鎮級垃圾中轉站,完成改廁2000戶以上,實施37.6公里“四好農村路”提質改造,完成400公里“組戶通”建設。
聚焦農民“富”。和縣將持續強化動態監測、精準幫扶,切實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縱深推進“培強扶優”工程,全面消除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下的村,10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25%;積極發展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農村產品網上銷售額5億元以上。
記者 黃瑩 通訊員 王成紅